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平原:低碳环保成为发展指挥棒
已建起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平原讯(金吉鑫刘振栋)1月4日,笔者走进王打卦镇北侯村西红柿种植大棚,看到棚内各地块都挂有试验标志。世界500强——德国巴斯夫公司工作人员正采集大棚内土壤酸碱度、微量元素、可交换阳离子的试验数据。镇党委书记崔俊凯告诉笔者:“我们原来使用的农膜不可降解,巴斯夫的新技术将废弃农膜降解为生物肥,就破解了这一难题!”
  崔俊凯介绍说,自2014年5月,平原县开始与巴斯夫公司联合做试验田,依托丰富的设施蔬菜资源,对生物可降解地膜实行现场测试,在西瓜大棚一举取得了成功,当地菜农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农膜无害化生物降解技术正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场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技术,巴斯夫由此把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创新研发机构落户我市,第一家薄膜母料生产基地放在平原。
  连续4年,平原始终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县域发展的“总阀门” ,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传统工业改造、现代农业培植等方面,把“低碳环保”作为指挥棒,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培植基点,培育形成了以粮食、蔬菜、畜牧、林果为主的循环型农业,以绿色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的循环型工业,以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为主的循环型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体系。
  到目前,已经形成了县域内健全的循环发展新体系:从企业、产业、园区、社会4个层面入手,全方位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资源循环式利用。先后有5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实施治污减排工程220多项,实现企业废水、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化利用。像福洋生物、泰鼎新材料等企业,都通过企业废水、废渣、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大幅消减了污染,并从废品中捡回了大量财富。
  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点,平原着力培植具有知识产权的绿色发展新模式。围绕破解农林秸秆废弃物、生活垃圾、大田农膜残留污染环境三大难题,他们建设了汉源生物发电、海瑞特生物、生活垃圾衍生燃料处理、巴斯夫可降解农膜和生物质肥使用等9大循环利用项目,眼下,已形成了零焚烧秸秆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高值化热能利用、农膜无害化生物降解三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还培育了“种植——畜禽养殖——沼气沼渣——果(菜)”“工业固废物(粉煤灰、炉渣)——新型节能建材——建筑节能”“废旧玻璃、陶瓷——发泡处理——新型建材”等10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形成了具有平原特色的工业、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式,“循环发展模式”像一场化学反应,改变了平原过去那种粗放简单的发展格局。
  围绕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该县今年开始实施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城市矿产”基地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绿色建筑推广等十大工程,配套建设支撑项目63项,总投资336亿元。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平原:低碳环保成为发展指挥棒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经济】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