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年实现1.1万人脱贫
  自去年完成4.7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后,武城县因地施策创新实施产业式扶贫模式,变“输血”为“造血”——
  武城讯(王玉磊 吴华 庞鑫)一望无际的田野上,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列队......“这是我们的扶贫开发项目产业园,占地300亩,建设拱棚514个,能一次容纳85户贫困户入园种植,镇政府免费向入园业户提供技术、管理、销售等服务。 ”6月18日,在武城县扶贫开发项目产业园,李家户镇党委书记卢远飞介绍。
  武城县扶贫开发项目产业园是由253个贫困户集体投票确定的扶贫项目。李家户镇梁庄村的贫困户吴克军夫妇就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之一。 “俺家有6个大棚,忙活这一年下来能挣五六万元。”看着棚里长势旺盛的菜苗,吴克军脸上挂满了笑容。据介绍,扶贫开发产业项目的扶贫政策是“循环扶贫”,采用周期制使用管理模式,以互助组的方式扶贫脱贫,每年为一个生产周期,3到6户贫困户组成一个互助组入园种植,脱贫后下一个互助组接替入园,原生产户用所得收益在自家土地上发展小拱棚蔬菜产业。
  作为全省唯一的农村扶贫开发精准识别试点县,武城县自2014年5月完成4.7万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后,开始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管理、精准帮扶,“武城县镇域经济特色鲜明,我们探索了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并辅之精神扶贫,真正让贫困户脱贫不返贫、致富奔小康。 ”武城县副县长杜文陆说。
  通过创新扶贫模式,采取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与贫困户意愿相结合、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相结合等“三结合”方式,武城县确定了“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项目”的思路。该县郝王庄镇仁德庄村位置偏远,土地以沙质土壤为主,结合实际该村实施了高产花生种植项目。 “项目第一批入园72户贫困户,已经成功种植高产花生167亩,亩产达到600斤,实际收益比种植普通花生高出一倍。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光远介绍。
  在该县扶贫办主任张学丰看来,各项扶贫措施的开展最终目的还是 “授之以渔”,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重才能拔穷根。秉着扶贫先扶志的原则,该县采取 “走出去”和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专家来村授课,现场指导鼓励村民学习科学文化、实用技术,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使之尽快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完成贫困人口精准识别1年来,武城县行业扶贫部门通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和财政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捆绑使用实现投入资金1.3亿元,带动65个贫困村发展产业项目102个,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实现脱贫1.1万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年实现1.1万人脱贫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