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纪实

新城市花园小区一角。



  设立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建立健全数字城管系统,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坚持和谐人性执法……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逐渐构建了“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和谐有序的市容环境,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

“城管通”实现精确管理——管理模式与时俱进

  “自2013年4月数字城管系统启用,我们通过这个‘城管通’共发现、解决近30万个问题。”5月3日,德州市城管执法局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主任惠海静说。
  “小到路面井盖破损或丢失、路灯不亮、乱贴小广告,大到违章建筑、工地扰民等城市管理顽疾,信息采集员只需拿出一台具有拍照、摄影、GPS定位、数据上报功能的‘城管通’,将现场拍下,配以简单的文字描述,把图文传至数字化城管中心。中心受理、立案,根据区域派遣给相关责任单位。接到任务后,相关单位就会派人到现场处理,把结果上报,中心再回传给信息采集员。信息采集员进行最后的核查确认,并再次回复给城管中心。至此,问题才算了结。”中心座席员郭美玲详细向记者描述了整个管理过程。
  为加强数字城管系统运行管理,市城管执法局将城区61平方公里划分为5524个单元网格,并将41万个部件信息建档入库,实现精确化管理,消除盲区。
  数字化城管中心仅是我市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构、制度的一个缩影。我市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2005年,成立了德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行使环境卫生、市政管理、园林绿化、市容市貌等方面的全部执法权,相对集中行使规划、环保等部门的部分处罚权,陆续出台了《德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暂行办法》等18个规范性文件;2011年,市政府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理顺中心城区城市管理体制的意见》,明确了市区街居四级管理职责。2013年4月启用了数字城管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信息化。

环卫作业跨入“机械时代”——加大硬件投入有底气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环卫工作靠的就是“大小扫把两条腿、簸箕铁锹手推车”。如今在我市中心城区,市民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一辆扫地机缓缓开过,路面上的垃圾杂物都被清扫干净,洒水车随后而来,呈喷雾状洒水作业。机械化的环卫体系,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市结合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先后投入大笔资金,对各类环卫设施、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换代,先后购置了扫地机、洒水车、垃圾密闭运输车等专业环卫车辆160余辆,电动三轮收集车300辆,环卫工作的机械化作业率大幅度提高。市区27条主干道实现了机械化保洁,机扫率达到了80%。2005年以来,增设垃圾压缩站20余座、地嵌式垃圾箱200余个,新安装果皮箱2000余套,一个完善的生活垃圾密闭、机械化转运系统已经建立。通过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厂、改造3座简易填埋垃圾处理厂、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我市成功解决了困扰城市发展的“垃圾围城”问题,并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不仅如此,在市政设施管理上,我市舍得花大气力,购置100余台套机械设备,设施管理向精细化、机械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在城市防汛上,编制《德州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实施了东沟防汛分流工程、中沟防汛改造工程等27项防汛改造工程,修建管沟2.64万米;完成了103项清淤工程,共清淤管沟87万米,保证了管道畅通;改造12座泵站,极大提高了机排能力,解决了逢雨必涝的难题。在道路维护上,累计维修道路23.3万平方米,灌缝12.6万米,方便了市民出行。

市民出门500米见公园——多举措提升城市品质

  住在德州学院家属院的市民高丽,每天早上都要到附近的花园遛弯儿,“以前这里是个臭水沟,自去年实施了东沟绿化工程,栽了花种了草成了花园。 ”她说。
  设市20年来,我市以“生态园林、民生园林、文化园林”三大园林为核心,不断强化城市林荫道路、林荫公园广场、林荫停车场、林荫庭院小区等建设,形成了景观、文化、生态相互融合的城市绿化景观。撤地设市前,中心城区仅有人民公园、新湖公园等屈指可数的公园景区,如今的德州,景区、公园、游园总数达到54个,市民出行500米即可进入游园休憩,新湖风景区、锦绣川景区、长河公园、减河湿地公园、龙运湖景区等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目前,我市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712公顷,是1995年的18倍。 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对青年路、大学路等30条道路进行了综合整治,实施了“两片、四线、百点”等亮化工程,夜晚漫步街头,处处华灯齐放,霓虹闪烁,夜色斑斓,魅力无限。
  “建设现代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杨茂婷表示,“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市民的幸福指数将越来越高。”

“西瓜地图”缓解瓜农卖瓜难——探索、坚持和谐执法

  “种瓜不愁,卖瓜愁。不怕受累,不怕吆喝,就怕无处摆摊。 ”这是以前黄河涯镇沙杨村村民姜居同时常唠叨的一句话,“进市场有门槛,街边、路口城管不让摆,只好‘流动作战’。 ”
  自2012年5月起,这个问题解决了。针对市区周边“瓜农”进城卖瓜难的问题,市城管执法局确定了天衢中路天宝嘉园、大学西路名苑小区等56处临时销售点,不收取任何费用,夏、秋季节规范引导进城农民2000余人次。今年的“西瓜地图”5月6日已向社会公布。
  市城管执法局不断探索和谐执法、人性化执法,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制作“西瓜地图”缓解瓜农卖瓜难、取缔23处马路市场畅通交通、施划80余万米停车线规范车辆停放、引导33处书报亭、福彩亭、体彩亭入室经营,还是开展渣土运输、露天烧烤、中高考噪音、户外广告设置等专项整治,督促100余户烧烤业户规范经营等,这一项项关系千家万户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工作,无不体现着执法人员“为人民管理城市”的情怀。□本报记者 王秀青 本报通讯员 马永峰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2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