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上善若水 水育德州
——漫谈德州地域文化的特征

运河风光 王洛 摄



  德州有着古老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德州历史上是一片多水的区域,因此其地域文化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是中国水德文化的重要体现。孕育德州地域文化的是这片土地上曾经流淌的几条重要河流——黄河、徒骇河、马颊河、鬲津河、钩盘河、漳河、卫河以及京杭大运河等。德州地域文化有着深厚底蕴,上古的龙山文化是其源头,后来则是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融合的结晶,隋唐之后更是多种文化成分汇聚的结果。这一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对水德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其次是其巨大的包容性,以及面向众多文化资源的开放性。

  从地理位置来看,德州地属华北平原南端,是黄河冲积平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这片土地。黄河既造就了德州的地域之身,也孕育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德州文化起源于中国的农耕文明。龙山文化时期,德州早期先民便在自己脚下这块松软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上开始了原始的农耕定居生活。
  农耕文明的基础是农耕生活方式。农耕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充分依赖自然资源实施对生活资料的生产,又通过有限的消费即“温饱”实现与自然资源的循环。这其中土地资源、淡水资源是保证农耕生活的最基本的两大资源。因此,水对农耕文明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早期的农耕文明无不产生于河流流经之地,即文献记载的 “择水而居”“临水而作”。无论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还是我们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都是如此。
  与海洋生活方式不同,农耕生活方式与水的关系不具有那样一种征服或被征服的对抗性,而是一种相互适应并和谐相处的关系。水在农耕者的眼里更多展示的是其孕育生命、滋养万物的温馨的一面,而不是狂风巨浪、深邃难测、恣意暴戾的一面,尽管有时水患也给农耕者的生活带来一些灾难或不便,但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局部的,不能改变农耕生活方式与水之间那种根本性的和谐关系。农耕生活方式与水的这种关系,深深影响到了农耕文明的性质,那就是产生了对水崇拜的文化。农耕的先民们往往依据自己对水的理解,把水的性质人格化、道德化甚至神圣化。这就是水德文化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大多通过对水的阐释来建构自己的哲学学说,水是这些思想家考察自然、人生哲理的最基本的切入点。
  中国最早的哲学著作《易经》中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这四句话分别通过水的形态与运行,来比附人的处事原则与行为方式。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是说,有德行的人见到山泉的发源之理,即应悟出人需要从小来接受教育,培养果敢的信念与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操守。 “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是说,如果见到水不按照“天”规范的方式流动,就意味着人间要有矛盾纷争,这就需要人们及早谋划如何避免纷争,减少灾祸。“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是说,君子应像“地中有水”那样,具有包容的胸襟与气度,这样才能够容纳天下百姓,养育众人,形成自己的势力。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是说,以前的君主看到大地上百川争流,流水又浸润着大地,表明地与水亲密无间,互相依存,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分封土地,建立万国,安抚亲近各地诸侯,成就了一番事业。
  中国先秦时期有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它的作者老子从水与德的关系,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上善若水。这个命题恰好道出了中华文明的特征,即水与德之间那种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在老子看来,最高的道德准则莫过于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也就是说,水的禀性是德的最好注解。它温柔敦厚,滋养万物,动静自然,含蕴深远,持中守正,调和阴阳,但又蓄积着自然界强大的力量,这力量一旦调动起来,却又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在这里,老子通过人格化的方式把水的性质转化为了人的道德境界,为人生修养提供了一个形象的自然参照物。
  孔子对水的品质同样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水可以为人生之借鉴,是涵养人之道德操守的重要思想资源。在《荀子》一书中记载了他与学生子贡这样一段对话:子贡见孔子每临大河必恭敬地观望,就问他的老师:“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 ”孔子回答说:“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一就鲜絜,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孔子把水的每一项性质对应人的每一项品质,认为水的特性类似于人的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化、志等诸般品性,给人生以启悟,强调人应该向水学习,培养自己健全的道德品质。
  孟子也对水情有独钟。在《孟子·离娄下》篇中记载了他的这样一段说辞:“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认为,孔子之所以钟情于水,是看到了水有君子一样的品质。水自源泉初始,不舍昼夜向前流淌,只要满了之后,就会放乎四海,不贪为己有。这就像是做人的根本,值得人们学习。做人如不这样,那就像七八月间下雨的情形,雨水汇集虽然很满但不外流,一旦雨停之后,立刻就会干涸。这是君子所不取的。在这里,孟子想要说明的道理是,人应该像有源泉的水一样,不断有德行的积累,同时要将这德行变为有益于社会的贡献(放乎四海),这样的人就可称之为君子。
  以上例子都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确实具有水德文化的特征。有的现代哲学家注意到中国的水德文化来源于先民们对水与德所形成的一种自然与人之间内在关系的联想与比附。 “水与人类行为准则的一致性观念,是以这样的假设作为它的合法性的,即支配自然与人类的原则是一样的。 ”(艾兰(美):《水之道与德之端》)实际上,这样一种观念的产生,只有可能建立在农耕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因为农耕生活方式密切了水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使人们由此而生成了相应的联想与比附。显然,从农耕生活与水的自然关系来看,人们对德的理解离不开对水的观察和认识。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水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其涵纳性与包容性,这与德行修养很高的圣人及君子的人格十分相似。水可以接受、容纳许许多多的物质,也可以滋养、孕育许许多多的生命。一条大江大河,从其源头出发,一路之上汇集了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直流,奔流到海,最终被大海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所接受。故水德即人德,水文化也就是德文化。

  水德文化的形成,除了农耕文化的生活基础外,血缘家族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家族制度之上的。家族制度重视血缘根系的作用,一个家族具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从这一祖先开始,不断形成家族的分支,形成一个庞大家族群体。这就如同一条大河,从源头开始形成一道河流,然后不断有支流加入,最后形成一片广大的流域。家族与河流之间这种形态上的相似性,在仍然遵循原始思维的先民看来,具有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这也为水德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思维的基础。家族制度重视祖先崇拜,重视家族成员和分支之间的血缘联系,重视家族谱系的建构,尤其是重视家族群体内部的和谐与稳定,强调发挥道德规范在维系家族关系方面的作用。这些都形成了德文化的特征及崇德重礼的文化传统。儒家文化也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德州自古就地属齐鲁之邦,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辐射与传播之地,其地域文化当然具有鲜明的水德文化特征。德州之名即是得自于水与德的关系。先秦时代,黄河从中原大地昂首北上,流经德州。德州段的黄河被称为德水。汉代初年在这里设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此为德州得名之始。德州此后在历史上的发展,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汉代德州称广川,隋代德州称长河。川与河都同水密不可分。隋唐时代,这里是中原地区通向北方的重要水道,流经这里的永济渠是大运河的重要河段。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这里成为运河沿线的重要码头和商贸、仓储重镇。明清两代是德州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地方志记载,德州是当时全国33个重要商贸城市之一,其城市的发达也是得益于水的恩赐。
  水赋予了德州以生命,也养育了这一方土地上人们的文化品格。在德州人的性格中既有着土地般的宽厚、稳重,也有着水一样的包容、温和。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现实生活中,这一点都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这可以说是德州人基本的文化品格。但同时,德州又因为水的影响而成为多元文化的汇聚地,使得人们能从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得到心灵的滋养,这些也深深影响了德州人的文化品格。
  德州人温和、淳朴、厚重而又慷慨仗义,像水一样具有博大的包容性。这是德州能够接纳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许多外地人到德州,都能够感受到德州人诚实、容忍、不排外的性格。德州是一片非常具有容纳性的土地,这里接纳了南来北往的人们,也融会了多种文化成分。所以,包容性是德州地域文化的突出特点。
  德州虽然在历史上大多数时间属于齐鲁文化的范围,这形成了德州人性格中的厚德崇礼、质朴敦实的精神特征;但她又接近燕赵大地,融汇了燕赵文化的慷慨豪放、急公好义的品质。这两种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分支交汇在一起,奠定了德州地域文化的基本品格。此后,随着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里又接受了京、津文化的辐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后,德州因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又容纳、接收了多种文化因素,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江南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等。这些文化都同原有的齐鲁、燕赵文化一起共同促进了德州地域文化的发展。
  儒家文化从它的发祥地曲阜来到德州,一位德州人把它与其他中华文化相融合,广泛吸收先秦诸子的思想,融汇了百家学说,将它从一种伦理学说改造成涵纳宇宙、社会的德文化思想体系,从而把德文化提升到了中华文化核心的地位。这个人就是董仲舒。董仲舒的思想能在德州这片土地上产生,得益于德州地缘文化的位置和多元文化的特点,可以看做是德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一个典型体现。
  在德州的土地上,安眠着一位来自遥远的苏禄王国的国王。德州人以包容而宽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与他的后裔。苏禄王安葬于德州,虽然是一个偶然事件,但也可以作为德州地域文化特征的一个象征。当初永乐皇帝将苏禄王的安葬地选择在德州,一方面是出于交通方面的考虑,德州号称九达天衢,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未始没有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德州的多元文化环境及其文化的包容性,也极为适合于这位异域国王的长眠,包括他的后裔的长久生活。
  德州历史上有许多大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大族往往能够以儒家文化为立家之根本,但又注意融汇多种文化,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家族文化。如汉代的东方家族、张氏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家族、高氏家族,隋唐时期的孙氏家族、房氏家族,宋代的吕氏家族、孟氏家族,明清时期的邢氏、张氏、田氏、卢氏、程氏、李氏等家族。世家大族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成为保留与传承地域文化的适宜的储藏库。
  唐代的孙伏伽是唐太祖武德年间进士,为中国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后有史可考的第一位状元。他杂学儒、道、法各派学说,为人正直、清廉,很受唐太宗器重,曾出任大理寺卿等朝廷要职。明代的邢侗,兄妹二人皆为享誉书坛的书法家,世代簪缨,诗书相传,为一大世家。清代康熙年间的田雯,出任贵州巡抚。在贵州巡抚任上,他十分尊重当地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积极推进民族团结;体恤下情,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开化民风,为当地人民办了大量好事,深得人们的尊重。他同时还是清初很有成就的诗人,在清初诗坛特别注重门派的风气中,他打破门户界限,注意兼收并蓄,无论神韵、肌理、崇唐、尊宋等各个派别,都与他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田雯也因此成为清初诗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与王士祯齐名。清代的卢见曾,长年在扬州担任两淮盐运使之职。在任期间,他数次主持修缮著名的“瘦西湖”,集中了当时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民国时期的宋哲元,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率领二十九军奋起抗战,在长城喜峰口大败日军,又在卢沟桥头打响了全国抗战的第一枪,成为彪炳史册的抗日名将。

  运河曾经催生了德州发达的商贸活动,也带来了发达的商贸文化,因此德州一直具有商贸文化的传统。商贸活动本身就具有相似于水的特性,如高度的流动性、交汇性、融合性、包容性等,优秀的中国商人往往也具备水一样的道德品格。随着商贸活动的广泛开展,多种文化因素伴随着南来北往的客商,聚集到了德州这片土地上。特别是明清时期,德州作为当时全国33个重要工商业城市,商贸活动甚为发达,史料记载为“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在城内外出现了 “九街八巷”“二角”(二郎庙角、旋风角)、南关等繁华的商业区。发达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催生了发达的文化,这一时期德州涌现了一个在全国都具有影响的文化群体,被史志称为“人文飙起,名卿蝉联,实甲山左”。仅清代一朝德州中心城区就出现了130余名进士,在同等州县中极为突出。因此,德州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包容性,借助于商贸活动,与水有了更进一步的密切关系。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由水文化而滋生的德文化和多元文化是德州地域文化的基础。德州就是一片被水的品格所滋润的土地,也是一片以德为名而又用德文化营造了自己精神家园的土地。德州人能够像水一样平凡、朴实,却又可以像水一样赋予平凡、朴实以包容的心胸和坚毅的情怀。可以说,老子“上善若水”的命题正是德州这片土地的写照。因水得名、由水孕育的德州,正在积蓄着水的力量,如百川归海那样,自信、坦然、谦逊而又豪迈地走向自己的未来。
  (作者系德州学院副院长、教授、评论家、作家、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季桂起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上善若水 水育德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7 版:柳湖·读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