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在德城区黄河涯万亩桃园留影。 记者周坤摄
结合自身资源特征和不同民俗文化,我市乡村游形成了“一县一色、一乡一格、一村一品”的错位发展格局,去年收入20多亿元——
春风徐来,生机盎然。近日,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香雪园的梨花再次绽放,迎接着八方游客的到来。
尽管梨花节未到,但附近村庄的“农家乐”却提前忙了起来。“这是我攒的3小缸笨鸡蛋,有千把个,院子里拱棚扣的野菜,马上也能吃了。这些农产品没少给俺挣大钱,去年梨花节一周,就挣了7000多元呢! ”说起乡村游,苏留庄镇义和庄村季振堂高兴地合不拢嘴。
人均增收3000元,景区居民受益乡村游
“乡村旅游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62.35亿元,乡村游占到四成,景区居民人均增收3000元。 ”市旅游局局长扈建军介绍说。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乡村、民俗、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现代观光农业。截至目前,我市已拥有全国、全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3家,全省旅游强乡镇7个,全省旅游特色村6个,好客人家农家乐3个。“各地的景点我也游览过不少,但德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但风光秀美,而且文化韵味深厚。”4月3日,北京游客王先生在游览了庆云海岛金山寺后说。
围绕自身资源特征和民俗文化特点,我市实施差异化和错位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了“一县一色、一乡一格、一村一品”的格局。庆云县在叫响海岛金山寺景区这一王牌的同时,也带动了果实采摘、旅游工艺品销售等行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力;夏津县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德城区建设万亩桃园、馨秋果业都市观光生态园,通过引种珍贵果品苗木和品种搭配,打造四季采摘、全年有果的精品观光园区;武城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礼孝文化和佛教文化,开发建设四女寺风景区……
以德城区为中心,我市打造了至陵县、临邑;至武城、夏津;至平原、禹城、齐河等辐射式网状旅游线路,在形成旅游链条的同时,也获取更多的旅游收益。同时,利用不同时节的主题节庆活动,开发了春季德城区黄河涯万亩桃园赏花节、临邑红坛寺森林公园槐花节;夏季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桑椹采摘节;秋季乐陵金丝小枣采摘节、黄河涯万亩桃园采摘节、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香梨采摘节等一批旅游节庆产品。
“乡村游”享受星级服务
虽然我市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但整体规模不大、影响力不强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一度停留在“微小的景点、简单的农舍、一只土鸡、几盘青菜”的阶段。
“发展乡村旅游,有旖旎的自然风光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扩大旅游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完善配套设施,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看点。 ”市旅游局副局长赵月生说,“我们将改变重发展轻管理倾向,突出乡村旅游的后续管理,不再以创建数量,而是以服务质量、特色、品牌、游客满意度等为主的评判标准。 ”
今年,省旅游局将对京沪高铁沿线的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农业、黄河文化等9类旅游小镇建设在规划、营销和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此为契机,我市将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民俗独特等优势,对全市具有发展旅游小镇基础的乡镇进行考察摸底,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村镇名录,探索适合我市旅游小镇建设的模式和途径,选择发展较好的城镇在全市推广。拟开发6处旅游强乡镇,在指导旅游强乡镇和旅游特色村创建、推进农家乐提档升级的同时,推进自驾游示范基地、农业旅游合作社等乡村旅游新兴业态发展。
为提升服务标准,在实施《好客山东乡村旅游服务规范》的基础上,我市也将从公共设施、旅游住宿、餐饮服务、旅游购物、安全管理等方面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规范标准,不断加强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力度,对评定旅游强乡镇、特色村、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农家乐的单位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开展乡村旅游培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让“小旅游”也享受到星级服务。
让百姓得更大实惠
“短短几年的旅游开发,我县森林覆盖率不但提高了,生态结构及农田水利设施等也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群众种植管理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夏津县旅游局局长王家国介绍说。
2007年,夏津县城北部的刘堤社区、后屯社区、义和庄等16个村庄的林地被纳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景区规划,把3万株古树作为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如今,该公园已形成集生态观光、绿色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格局。去年该公园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亿元,园区内群众人均收入提高了3000元。今年3月29日,德百温泉度假村项目顺利奠基,为该公园的旅游设施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向旅游要效益,首先要让老百姓得实惠。 ”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该县采取共建共享的模式,通过果农入股、就业创业、农产品加工及开办农家乐等多种形式,采取利益引导、资金补贴、宣传发动,调动了百姓热爱家乡、造福景区、保护古树的积极性,带动当地3万余群众增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当地果品及其它农产品价格提高了30%以上,有的甚至翻了一番,园区内经营农家乐、采摘园等特色旅游服务行业的人员发展到3200多人。
“有了乡村游,小杂果再也不愁销不出去了。”后屯社区的田永木乐开了花。以前老田两口子骑着自行车四处赶集去卖,即使如此,还是有大量的桑椹烂在树上,就算能卖出去,也是一斤一毛左右的价钱。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农户砍掉椹树改种棉花。如今小椹果身价飙升,一斤卖到两三块钱,椹农坐在树下乘着凉就把椹果卖了。
与后屯社区一样,纳入4个千亩园区的7个村庄的3500余户农民都靠着自家的“摇钱树”,吃上了“旅游饭”。附近村庄的近6000户农民围着“摇钱树”转,干起了餐饮、旅游商品销售等旅游服务业。
□本报记者 张志宁 本报通讯员 李燕 董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