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欠发达地区快速崛起的成功样板
——赴淮安、宿迁、徐州三市学习考察见闻录
作者:下转A4版
  10年前,我们选学习标兵,几乎都是苏南。
  5年前,我们选学习标兵,几乎很难想到苏北。
  今天,我们再选学习标兵,却不能不把目光投向苏北。
  苏北,正以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激情昂扬的发展态势和动力十足的发展后劲,向人们展示她“洼地崛起”的华丽姿态和雄浑魅力。
  置身苏北这方活力涌动的热土,沿着淮安、宿迁、徐州三市一路走来,我们始终被一个个争先进位的奇迹震撼着,被一个个激情跨越的壮举鼓舞着,被一个个苦干实干的故事感动着。那么,苏北三市成功崛起的奥秘在哪里呢?

  苏北三市的成功崛起,首先在于他们集中突破了干部群众的思想障碍,唤醒了各级强烈的发展意识

  江苏“苏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苏南大批干部被交流到苏北任职,大批老板到苏北投资,加上各届领导持续推动,从根本上激活了苏北人的思想,唤醒了各级强烈的发展意识。
  一是唤醒了强烈的抢抓机遇意识。过去,苏北人认为有吃有喝,没有多少危机感,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总认为可望不可及。近年来,由于各级的强力推进,他们拼抢机遇的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说,机会等不来、也等不起,只有拼命去抢,我们不抢,别人就抢;我们抢晚了,别人就抢走了。现在的苏北干部,一见了政策和信息就兴奋、就想争抢,常常是一个投资项目,相邻县市几拨招商人员在那里等着洽淡。徐州抓住“十一五”时期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加速骨干企业膨胀升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年翻了近两番;抓住采煤区塌陷地整理改造的政策机遇,先后复垦土地4万多亩;抓住淮海经济圈特大城市建设的机遇,顺利完成了铜山撤县设区,使中心城区规划面积扩大到3000平方公里,彻底打开了未来发展的空间。
  二是唤醒了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近年来,几乎所有到苏北参观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苏北已经成了一个万马奔腾的“赛马场”。市、县、乡、村层层都有竞争的标杆、赶超的对象,各级干部汇报工作,大家听到最多的就是今年在苏北进几位、明年在全省进几位,比的范围已由过去的苏北扩大到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徐州市2010年经济总量居全国百强城市第33位,5年跃升13位,先后有4个县市晋升全国百强,今年徐州力争挤进长三角32个城市前8强。宿迁市沭阳县过去被称为“江苏第一穷县”,但从2005年起,仅用4年时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就从倒数第一冲进苏北23县市四强,跃居江苏省50个县市第23位,2011年升至第13位,他们下一个目标就是全省十强。长期研究“宿迁现象”的宿迁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申斯春深有感触地说:“这几年,苏北最有价值的变化,就是干部群众精神状态的变化,过去是等靠要,现在是拼抢争;过去是我难、我穷、我不行,现在是我能、我行、我成功,地方发展的内生动力被真正激发出来,这应该是苏北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
  三是唤醒了强烈的苦干实干意识。面对省里的扶持和苏南的帮扶,苏北干部清醒地认识到,光靠等用外来的“水缸”不行,必须深挖自己的“水井”,不懈怠、不依赖,用双手、汗水和智慧干出一片新天地。这一点,在宿迁建市以来4位市委书记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首任书记徐守盛回顾1996年建市之初说,我们连简单的办公和住宿条件都没有,有些局长只好把印鉴放在自己的包里随身带,就像“回到战争年代”。第二任书记仇和常说,要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一个字就是“干”,两个字就是“苦干”,三个字就是“拼命干”。第三任书记张新实始终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切之计在于干,要把干作为一种政治品格、一种科学态度、一种价值取向。现任书记缪瑞林则要求各级,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的突破,最根本的是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紧张快干。正是领导的身体力行,在宿迁干部中树起了“五干”精神:晚上当成白天干、雨天当成晴天干、二人事情一人干、一天当成两天干、假日当成平日干。因为苦干实干,这个建市之初人均财力还不如西藏的宿迁,“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达到50%以上,增速连续7年居江苏第一,财政总收入5年翻三番,在全国334个地级市排名中,由第164位跃升到70位,5年跃升94位。从张家港调任徐州市委常委的秦景安,从一个苏南干部的视角评价说:“如今苏北的干部有点像当年苏南的干部,思变、求进的心态很迫切,都在拼命干,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也越来越多。 ”
  四是唤醒了强烈的创新创造意识。苏北三市都把创新作为城市精神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敢闯敢试、躬身践行,成为他们持续创造奇迹的动力源泉。他们创新成功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了“两个立足点”,即:立足于把事情办好,立足于把队伍激活;突出了“两个最大”,即:最大限度地用足党政资源,最大限度地用活市场机制;实现了“三个促进”,即: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干部素质提升。无论是招商引资、突破工业、人才使用,还是机构运转、社会管理和考核奖惩等,各市都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发展活力。 2006年以来,沭阳县先后探索实行了政府机关“超时默许、缺席默许”行政审批制度;完不成招商任务单位一把手“代理制”;政府城区规划地块、花农种植经营的“以绿养绿”机制;健全调整不适应担任现职干部制度等重大创新项目200多项。宿迁市现任市委书记缪瑞林明确要求每一位市委常委每年都要结合分管工作领域,研究探索1至2项创新举措,做到在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保证了创新常态化、制度化。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先后6次对宿迁的工作创新经验作出重要批示。

  苏北三市的成功崛起,在于他们集中突破了事关全局的关键性问题,把握了推动跨越发展的主动权

  苏北的同志告诉我们,欠发达地区膨胀经济总量,根本的出路就是招商引资,没有项目,一切都是空谈。他们把招商引资作为部门的第一政绩、干部的第一能力、考核奖惩的第一依据,大力开展全员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部门联动招商,把干部逼向经济发展的第一线,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招商 “淮海战役”。据介绍,三市之所以近年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就是大规模招商的结果。宿迁市自2002年开始全员招商,领导干部人人有指标,最多的时候全市1000多人分布在东南沿海的所有发达市、县、镇,在那里租房子、买车子、跑厂子、拜门子,许多老板都是被感动来的。为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宿迁市2006年专门出台了 “五条规定”:一是市直部门招商引资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整个部门不得推荐、提拔干部;二是无招商实绩的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三是助理类干部无招商实绩的,一律不得转正,而且到期转不了正的还要取消“助理”资格;四是各县区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要引咎辞职,降职使用;五是市直部门未能全面完成招商目标任务的,不得评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并按未完成比例扣除下一年度每月干部职工的部分地方岗位补贴。目前的全市综合考评,招商引资占总分值30%的比重。从而形成了强劲的倒逼机制,招商热潮层层迭起。 2000年,在宿迁投资的浙江客商不足50人,企业不足30家;到2010年,在宿迁投资生活的浙商已超过5万人,投资企业2000多家。
  他们始终把优化环境作为跨越发展的命运工程。三市十多年来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永不竣工的命运工程。市县两级均成立有正式编制的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对各部门实行统一的行政执法管理,规范办事标准、流程、权限、时限等,三年来先后健全各项制度600多项,基本做到了部门清清白白执法、企业明明白白办事。企业事项平均办理时限达到4.2天以下,比法定时间压缩80%以上。他们牢固树立为客商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淮安市连续10年每年推出一个服务主题,连续6年每年举办一次台商投资论坛,定期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企业问需问计、征求意见,倾力打造101%满意服务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5年这个市只有几家小型台资企业,目前已聚集富士康、台玻、旺旺等台资企业700多家,一举成为江北最大的台资聚集地。今年,他们正全力冲刺 “台企过千家”的目标。 2002年,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一行到宿迁实地考察投资事宜,当日,宿迁市委书记、市长机场候接, 《宿迁日报》刊发套红欢迎词,经济开发区红地毯铺路,宗庆后深受感动,打破了公司500公里半径内不重复建厂的惯例,在离徐州分厂120公里的宿迁,建起除杭州总部之外最大的生产基地。同时,三市在报纸、电台、电视台设立专栏,定期刊发群众投诉案件,强化新闻监督;对热点岗位、热点部门,经常组织企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公开评议,强化社会监督;软建办定期组织明察暗访,现场录像、定期播放,强化行政监督;所有审批事项全部进入市级电子监察系统,让审批和执法行为始终处于全过程、全方位、全公开的立体监督之下。对查实的 “三乱”案件,不遮不掩,严厉查处。淮安市10年来,共组织明察暗访10079次,通过新闻媒体曝光231次,查处违规人员981人,退回不合理收费2023万元。宿迁市每年都由纪委书记两次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通报典型案件,将典型案件编辑成册发给全体机关干部。对此,宿迁市委书记缪瑞林说:“好作风、好环境比什么都金贵!这也是我们在新一轮又好又快发展中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和法宝。”
  他们始终把督查落实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第一,督查实打实。将督查作为推进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定期将项目进度、招商引资、帮办服务、事项办理等督查结果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通报,整个督查过程公开透明,实事求是,不走过场,对事不对人,强化了督查的真正权威,推进了工作快速健康开展。沭阳县对重点督办项目实行 “一挂三数”,要求机关帮办人员脱产驻厂挂牌上岗,开展数工人、数机器、数材料活动,倒逼项目快速推进。第二,考评面对面。改变过去只听汇报打分的评议方式,每年两次组织对县市区和开发区观摩评比,集体“会审”,现场 “点评”,公开评议打分,谁好谁差,现场揭底。对重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统计分析,对重点项目进行实时监督,对中心工作进行现场查验,让发展快的不敢懈怠,发展慢的着急冒汗。第三,解决问题点对点。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和现场会办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紧盯项目一线,召集相关部门现场解决问题,形成了“一杆子插到底、一条线抓到底”的工作风气。第四,奖惩落实现对现。严格激励奖惩落实,对考核的优胜单位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既给精神荣誉,也给物质奖励,当场发放;完不成目标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扣发奖金,主要领导在媒体公开表态,并接受诫勉谈话,树立了良好的抓落实导向。
  他们始终把管人用人作为跨越发展的核心支撑。首先,坚持用先进理念“引”。十年如一日,每周一次的干部集中学习、讲评从未间断,强力灌输先进发展理念。现在,“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创意设计”、“内生动力”等新名词不时从机关干部的嘴里蹦出来。其次,坚持拿高位目标“压”。各市把争先进位作为第一工作标准,要求每个经济发展主体年年有进位。各级只要定下发展目标,“秋后”必须算账,促使各级干部在矛盾面前敢于作为,在风险面前敢于负责,在大事难事面前敢于担当。第三,坚持靠过硬措施“逼”。周督查、月通报、季点评、半年一观摩,先进的登台传经,落后的登台表态,把所有工作情况都公之于众,使社会监督评判成为一种常态,年年坚持,让落后的干部心里稳不住、脸上挂不住、屁股坐不住。沭阳出台的一把手“代理制”,对完不成任务目标的一把手,当年变成“代理一把手”,两年仍完不成目标的转为主持工作的“副职”,再完不成目标,就认定为“不适宜担任现职”,调整岗位。2009年以来,该县共有23名机关和乡镇“一把手”因实绩落后被调整交流或停职使用。第四,坚持以宽容心态“放”。只要利于发展、利于百姓、利于未来,基层干部可尽情创新改革。出现失误或媒体曝光,上级党委、政府坚持正确对待、积极修正。正是源于这种政治生态,苏北的许多个性官员,才能在争议中披荆斩棘,释放改天换地的工作激情。第五,坚持凭真才实绩“用”。坚持打破学历、年龄、身份、历史背景等种种限制,重才干、重实绩。在宿迁,为了加快交通建设,将省铁路办一位处长引进担任交通局长;浙江义乌商贸城的老板因贡献大被选为市里的工商联主席。

  苏北三市的成功崛起,在于他们集中突破了统领发展的工作重点,夯实了快速崛起的基础

  一是集中突破工业经济。他们始终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振兴经济的 “第一方略”,届届班子不动摇。坚持一切为了工业、一切服务工业、一切服从工业,通过倾力培植本土优势企业、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推进重大项目,促使工业经济迅速壮大。徐州到2010年装备制造、能源等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全部超过千亿元。到 “十二五”末,徐州将培育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22家。淮安市 “十一五”以来累计引进30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2076个、外资项目760个, 70%以上是工业项目,培植的IT、特钢、食品、盐化工和新材料五大千亿元产业初具规模。 2011年,该市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速全省第一。宿迁市连续10年将工作主题确定为 “工业突破、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连续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全省第一。 2008年,时任宿迁市长缪瑞林接受 《品牌》杂志采访,记者问,宿迁 “如何把名次推向全省前列的?”缪瑞林的回答是: “扭住工业不放松。”
  二是集中突破园区经济。进入“十一五”以来,苏北三市积极借鉴苏南开发区建设的经验,加速推进各类开发区“二次创业”、进档转型和跨越提升。 2011年,宿迁市省级园区实现业务总收入797.1亿元、财政总收入79.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9.8倍和18.3倍。淮安、徐州两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分别实现总收入2097亿元和56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8%和70%。近三年来,三市省级以上园区共完成投入800多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进一步完善了园区特别是市经济开发区的休闲娱乐、研发设计、中介服务等高端服务功能,助推了传统优势产业的高端转型和国内外名企、战略新兴产业、创新创意等产业的快速涌入。软件园、高端装备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IT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物联网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总部经济园等30多个新型特色园区迅速成长起来。同时,三市全面加大了乡镇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推进力度,园区结构进一步优化,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
  三是集中突破县域经济。在县域发展上,他们坚持“四个强化”。一是强化主题贯一,各县市区牢牢把握工业突破、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这个主题,持之以恒、雷打不动。二是强化特色培植,按照每县1至2个优势产业的要求,集中全市要素加速培植,促其在错位发展中迅速壮大。徐州市“十一五”以来,相继实施了“突破睢宁”、“铜山跨越”、“丰县崛起”等重点突破战略,短短6年,铜山、邳州、沛县、新沂相继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沛县3年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提升了22个位次。三是强化上下联动,以县市经济开发区为龙头,在乡镇设立工业集中区、在村级设立创业点,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发展平台,推进全民创业。淮安市乡镇工业集中区2011年新建标准厂房162万平方米,61%的村建有创业点。境内8个县区财政总收入全部突破2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部突破10亿元,所有乡镇财政收入均超千万元,所有村集体收入都超过10万元。宿迁实施强镇兴村,全市所有乡镇(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千万元,90%的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过5万元。所辖的沭阳县,引导、扶持各村居大力发展和引进 “三来一加”(来料加工、来样订做、来件装配和农副产品包装加工)等不占用增量土地、厂房需求少、用工多、无污染的项目,开辟了“405060”人员家门口就业致富路。2011年,全县新增“三来一加”项目1860个,农民年增收12.1亿元。四是强化争先进位,把各县市区放在同一平台上公开竞争、公开考核、公开曝光,月月比、季季比、年年比,干好了给帽子、赏票子,干不好丢面子、让位子,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营造出你追我赶、主动争先的浓厚氛围。
  四是集中突破骨干项目。三市坚持用产业思维来谋划培植骨干企业。围绕骨干企业发展大力开展从科技研发到产业配套、从信息物流到资本运营的全产业链招商,力促骨干企业高端跟进、高位嫁接、链式扩张、块状聚集。 2011年,徐州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工商企业达到9家。徐工集团营业收入2006年202亿,2011年达到870亿元,位居中国机械行业第一位、世界第七位,带动3000多家企业为其配套。2012年计划突破1000亿元,2015年突破3000亿元,跻身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前三强,进入世界500强。宿迁为全力做大洋河酒业,在洋河镇按300亿元的酒业规模,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高层次产业园,并将洋河镇与洋河酒厂按照镇企一体的模式组建了洋河新城开发区,为洋河酒业的快速膨胀开辟了广阔空间。 2011年不含税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入库税收44.23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行业平均增幅近30个百分点,跃居全国白酒行业前三强。总投资22亿美元的淮安市富士康科技城总占地7.6平方公里。从奠基到一期竣工投产只用了295天,创造了世界制造业建设史上的奇迹。几年来,已有300多家境内外企业落户淮安为其配套。2011年,富士康集团销售收入已突破170亿元,由其带动的IT产业被淮安市列为重点打造的5个千亿级产业之一。
  五是集中突破高新产业。近年来,苏北三市高度重视高新产业的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徐州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物联网、软件和服务外包、环保作为重点培植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五年增长11.5倍。 2011年,突破 2000亿元、增长88.5%,增幅全省第一,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8.9%,当年提高8个百分点。以中能硅业为龙头,占地5平方公里的光伏产业园,短短 3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中能硅业多晶硅产能跃居世界第一。宿迁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七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倾力培植。 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幅达到83%。沭阳软件园入驻企业116家, 2011年实现税收2.23亿元,同比增长52%,是2008年的49.6倍。淮安软件园主要引进和培训软件和服务外包人才,现已引进软件、服务外包、网络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各类科技企业40多家,包括阿里巴巴、搜狐、微软、浙大网新等知名企业。淮安市洪泽县近年来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而受益,该县以新材料为特色的清华科技园今年税收可突破20亿元,明年可突破30亿元。这个只有38万人的苏北小县, 2005年财政总收入还只有3.48亿元, 2011年已达到 25.63亿元,他们的目标是 2016年冲刺 100亿元。面对高新产业的迅猛发展,淮安市委书记刘永忠自豪地说: “欠发达地区发展新兴产业,既可以从零起步,更可以一步登天。”
  六是集中突破科技人才。在苏北,我们明显感觉到,为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各地在争相引进项目的同时,悄然打响了科技人才的争夺战。近年来,三市相继加大了科技研发平台、科技创业园区、产学研联盟共建、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科技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工作的力度,呈现出科技驱动发展、人才带动产业的良好势头。 2011年,徐州市设立了2亿元的高新创业投资基金,吸引高层次人才400多名,新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432家,总数同比翻两番,本土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全年企业专利申请量增长264%、高于全省162个百分点。2008年10月,宿迁在苏北地区率先启动“百名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3年来,市县区财政累计安排资金6750万元,专项用于领军人才引进工作,共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67人,带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86人。依托这些人才,该市启动建设了生物酿酒、膜材料、智能电网、机械电子、新型电池、生态纺织、林木加工、设施园艺等八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成。他们力争到2020年引进创业创新领军人才1000人。
  “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前行,整个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回味苏北三市快速崛起的历程,我们再次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道理。苏北的经验启示我们,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改变落后的雄心和激情;一个地区和一个人一样,只要横下一条心,努力去改变现实、突破自我,奇迹随时都会发生。
  □德政研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欠发达地区快速崛起的成功样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