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学雷锋的热潮中,人们都在各尽所能积极践行,宁津县的文化艺术界也有这样一些勇于奉献的热心人以各种方式弘扬着雷锋精神。
杨承田:退而不休献余热
“声音要洪亮,字要咬准,节奏再快点,效果会更好。 ”近日,在宁津电视台举办的选秀节目《谁敢来挑战》现场,宁津县文化局退休干部杨承田耐心地指导着选手。
在素有“文化县”之称的宁津,要说起唱歌、跳舞、杂技等话题来,杨承田是不折不扣的百事通。这缘于几十年如一日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他曾冒着酷暑严寒,骑着自行车,背着录音机走遍全县的乡乡镇镇,挖掘整理民歌、民间音乐200余首以及“荷花灯”、“弹鼓舞”等一批优秀的民间舞蹈。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但文字记载很少,要真正还原、记录宁津杂技的历史发展也绝非易事。几十年来,他主动抢救性搜集整理了数十万字的杂技史料,留下了一大批照片资料,先后出版了 《宁津杂技史话》《宁津杂技》《宁津杂技史鉴杂技文化溯源》等书籍。他说:“杂技历史遗存越来越少,老艺人大都已辞世,看到这些文化遗产整理成资料并得到保护,我觉得这些年的付出很值,这也算是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点余热吧。 ”
王金铎:为文化事业添砖瓦
柴胡店镇光明庵村的赵建章一提起王金铎对自己的点拨就赞不绝口:“王老师为人谦和,向来不责备我们,谁有什么问题都愿意向他请教,我能走上根雕这条路就是王老师帮助打下的基础。”而他只是王金铎上千个学生中的一个。
曾担任过宁津县民政局局长的王金铎,是1993版《宁津县志》的主编,参与过《大刀记》的创作。他喜欢书画,对碑刻、人文、地方风情都有很深的研究,还被宁津县一中特聘为书法教师。宁津 “神剪快刀”张长俊说:“王老师学识深, 2009年我创作20米剪纸长卷 《中华大家庭》时,一些民俗风情拿不准就来请教,他信手拈来,使我在创作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
年过古稀的王金铎曾为汶川地震捐出书法作品,县里组织的“三下乡”等公益活动他都是第一个报名。几十年来,他无偿为群众书写书法作品上万件,他认真地说:“只要对社会有益的事我就做,体现价值的同时为宁津文化事业增砖添瓦。 ”
高迎春:甘当文学路上的铺路石
相衙镇张程村的张庆刚爱好写作,几年来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作品40余篇,集中反映乡村的生活变化,很受读者欢迎。
说起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张庆刚感激地说:“没有高迎春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把我领进文学的大门,手把手教我如何写作,如何把地域文化表现出来。 ”像张庆刚这样受益高迎春指导的人还有很多。
高迎春是县工商局一名普通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文学作品,先后出版《剪一缕阳光悄悄珍藏》《撑把雨伞去观景》两部散文集,写出有关本地上百种植物系列的散文,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很多文学爱好者慕名而来,高迎春总是毫不吝啬地把多年的写作经验传授给来访者,对他们的文章更是改了又改,成为文学爱好者信赖的良师益友。
有人对此不理解,“现在是经济社会,自己浪费这么多时间去帮助别人,图的啥啊? ”高迎春却说:“对文字的爱好不能用钱来衡量,我愿帮助更多的年轻人,用手中的笔,写出家乡的变化,记录时代的变迁。 ”
□本报记者 井璐 本报通讯员 宋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