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姜涛
今年3月初,经国务院批准,德州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全市而言,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近年来,该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尤其是牢牢把握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这个主题不放松,持续不断引进大项目、好项目,调优产业结构,强力打造推动全市跨越发展的增长极。
目前,全区注册企业已达1000余家,确定入区项目500余个,总投资730亿元,形成了以 “低碳生态”为特色,以新能源为龙头,以中央空调、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为骨干的现代产业集群,先后荣获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试点基地、国家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崛起现代产业集群
今年3月8日,该区举行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奠基仪式,共有24个、总投资105.7亿元的项目落户开发区,涉及交通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门类。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79.6亿元、利税43.2亿元。
为彻底解决开发区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的问题,去年该区结合全市 “10+3”主导产业集群推进计划,制订了十大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主攻方向,其中六大产业为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引进技术领先、环保节能、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培植起了具有鲜明特点和高新技术、规模优势的新兴产业集群。
新能源产业方面,形成了以皇明太阳能、中立平板太阳能、远大新能源、台湾东忠窑炉、日新薄膜太阳能、中节能光伏电站等太阳能产业集群以及丹麦株丕特、华业风电等风电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新突破,宝雅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建成投产,玖兆电池、亚猎士轮毂等配套企业相继落户;生物医药产业,海利安生物医药、江口生物、海山药业、德药制药、鲁盛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新材料产业,中国建材集团“三新”产业园落户德州经济开发区,一期3个新材料项目已开工建设。
正是由于一批大企业、大产业的强力支撑,近两年,该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两位数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5%,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7%,建设项目环评和社保覆盖率均达100%。
拉长产业链条 提升竞争实力
近日,记者在位于经济开发区内的远大科技单晶硅生产项目建设现场看到,该公司采用先进工艺生产的电弧石英坩埚、陶瓷石英坩埚和单晶硅等产品已经进入调试生产阶段。该项目一期工程投资4亿元,年可生产电弧石英坩埚50万只,年产值10亿元。据企业负责同志介绍,他们选择这里来投资,看中的是这里有众多的新能源企业,可以形成上下游的生产关系,极大地节约生产成本。
驱车前行,在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投资建设的20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该项目已经顺利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山东省首个光伏并网电站,一期10兆瓦光伏电站2010年9月28日开工奠基,2010年12月30日实现并网发电。全部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27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煤9424吨,减排二氧化碳2.42万吨。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后续还将投资25亿元,建设年产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园。
新能源产业成为了开发区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共拥有国家专利800余项,企业自有知识产权率达到95%以上,承担了 “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60余项。
从最初只能够生产单一的太阳能热水器、真空管等产品,目前该区入驻企业已经能够生产石英坩埚、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系统应用、光伏电站等,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吸引了100余家太阳能光热、光电企业落户,为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千亿元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培植龙头企业 抢占产业制高点
去年10月30日,一辆辆外观新潮炫丽、造型动感时尚的“雅贝”电动汽车,在开发区宝雅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车间缓缓驶下生产线,吸引了行业内外众多关注的目光。据该公司总经理王洪君介绍,决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电池生产技术,他们掌握了电池生产核心技术,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整车采用高性能电控系统,车辆驱动由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协调完成,比普通电动汽车动力强、耗电量低,百公里耗电只需花费8元钱。
不仅一个宝雅新源汽车,去年全亚洲规模最大的菲涅尔屋顶热发电系统在皇明集团投入运行,由海利安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人工血管项目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景津集团是国家压滤机行业标准起草单位,拥有全球一流的生产工艺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可达到年产1万台大型压滤机的总装能力,占领全球70%的压滤机市场。
该区致力于培植产业领军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以此带动整个产业提档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家、省级8家,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省级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