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不会杂技的“杂技艺人”
作者:井璐本报

杨承田



  上世纪80年代,对杂技一窍不通的他,临危受命成了宁津县杂技团团长;30多年来,他搜集整理宁津杂技史料数十万字,编著书籍3部。他就是宁津县退休干部杨承田——
  记者日前到宁津县采访杨承田,一进家门,就看到他正在推敲即将出版的《宁津杂技史鉴——杂技文化溯源》书稿。 “宁津杂技博大精深,和它打了30多年的交道,还有许多问题没弄明白……”一提起杂技,杨承田就打开了“话匣子”。

  痴迷杂技:逼进“杂技门”,变成“杂技人”

  今年65岁的杨承田1966年毕业于临邑师范学校。1982年,宁津县杂技团干部青黄不接,对杂技一窍不通的杨承田,临危受命担任团长一职。正是这次“赶鸭子上架”的经历,让他与宁津杂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宁津杂技历史悠久,可历史上并无任何文字记载,要真正还原、记录宁津杂技的发展历史绝非易事。与杂技打了多年交道的杨承田成为不二人选。从那时起,杨承田带着相机、录音机,骑车转遍了号称“把戏窝子”南北八寨的乡镇村庄,和老艺人交朋友,记录下有关宁津杂技的点点滴滴。在宁津杂技“刘家门”的发源地野竹李村他一住就是1个月,白天与艺人们边劳动边交流,晚上整理采访笔记。
  几十年来,杨承田搜集整理了数十万字的杂技史料和一大批照片资料,数十篇文章被 《中国杂技艺术通史》《德州地区文化志》《沧州杂技》《吴桥杂技》等史志书籍所采用。杨承田编著的《宁津杂技史话》在1996年的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评比中获得三等奖, 《宁津杂技》在2008年举办的蟋蟀文化节上作为礼品赠送给来宾。他的30余万字的《宁津杂技史鉴——杂技文化溯源》即将面世。一位学者看过书稿后十分感慨:“杨承田是挖掘记录宁津杂技史料的第一人,他对杂技的熟悉程度远远强于一般的艺人,他就是个不会杂技的‘杂技艺人’。 ”

  “退”而不“休”:人老心气盛,为霞尚满天

  如今,已经退休的杨承田继续为杂技事业默默耕耘着。为了全面真实的记录、反映宁津杂技历史,他又学起了古汉语和电脑。杨承田坦言:“史料搜集时不待我,是一件无愧于先辈和后人、很有意义的事情。同时,搜集整理过程也让我增长了知识,乐在其中。 ”
  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一有时间就去拜访杂技界的老艺人。他说,追溯杂技的渊源、记录发展历程会永远保持着无穷的吸引力,他会始终沿着着宁津杂技的轨迹走下去,用一生去探索。
  杨承田的辛劳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文化系统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2010年重阳节前夕,他又被评为“山东省模范老人”。□本报记者 井璐 本报通讯员 王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不会杂技的“杂技艺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8 版:文化·体娱】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