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提升装备制造业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不久前,市委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 (扩大)辅导报告会,邀请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原所长胡春力作报告,胡春力对转方式、调结构等问题做了阐述,结合德州实际,对加快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装备制造业关系到结构调整大局。我们这些年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在一片萧条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了8%以上的发展速度。这样的成就,我们应该感到自豪。但是,无论是制定重大规划,或是制定大的思路、大的战略,把我们的家底弄清楚很有必要。如果我们只突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可能会引起头脑发热。成就一定要讲够,但是问题一定要讲透。

高耗低效之路走不通

  我们这些年来,整个的经济增长是靠工业带动,工业里的增长主要是靠能源、原材料部门的大量投资和高速增长带来的。所以,到了2010年,我国生产了将近33亿吨的煤,钢材生产了将近8亿吨,水泥生产了将近19亿吨。这样一种对于能源、基础原材料、对于非金属建材的消耗,在世界的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发展史上是没有的。美国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最高年份里消耗的钢不到2亿吨,但是它产出了当时整个世界GDP的45%。而我们消耗了占全世界40%的钢和能源,支撑我们占全世界10%的GDP。这样的反差,说明了我们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
  这些年来中国铁路运量的70%-80%都是运的铁矿石和煤。挖煤,要运出来,得修铁路。修铁路就需要钢,又得需要煤。这就是像水和面的关系一样,水多了要加面,面多了要加水。实际上,这三个行业对外部提供的产品很少。中国这么大的钢产量,我们连几个大的钢铁用户都满足不了,都得靠进口。我们机床的底座国内还能生产,外罩也行,其他的都要进口。弹簧钢、齿轮钢,高级钢,中国都生产不了。甚至于我们中国的紧固件,螺丝,也因为材质不行,上不了小轿车。
  工业增加值,就是我们生产后的效益。两个算法,生产法和收入法。收入法,总的来说,就是生产后,一部分变成工资,一部分变成工厂的利润,还有一部分是税收。把这三者加在一起,每卖出100块钱的工业产品,中国是三项能够分28.9块钱,美国是能赚将近50块钱,日本是41块钱,韩国是43块钱。我们的效益就比人家低很多,就是高消耗,低收入。自己净剩的价值本身就少,净剩部分,就是赚的部分,三家来分,企业、员工、地方政府。总收入低了,企业日子也难过。员工的福利和工资改善都受到限制。

能造飞船,为何做不好汽车螺丝

  产业装备是最重要的。 2008年的“十大振兴规划”,对装备工业有划时代的意义,包括基础材料、控制系统、装备材料、技术供给这些都要做,如果不做,就会发现有航天技术这么大的成就,而汽车上的螺丝却做不了的情况。这是个工业标志的问题。螺丝都做不了,做其他的这样的材质怎么行?材质不行,就是可靠性、寿命的问题。以前中国的机械出去展览,都要在底下接个几个小碗,因为机械漏油。这是加工材质的问题、精度的问题,所以装备工业的差距不仅仅是某种产品没有的问题。四个突出的差距是产品性能开发设计技术的缺乏、控制技术的缺乏、精细加工技术的缺乏、生产组织专业化水平低,这四个差距这些年我们没有抓住。2008年《关于中国装备制造规划》中首次提出材质问题,包括在轻工、纺织、有色、钢铁、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各个专项规划都提到材质问题,都提到基础建设问题,过去是没有提到的。数控机床我们是研究得最早的,到现在却是外国技术统一天下,就是因为这些年一直依靠外国技术,我们的研发能力一点点萎缩。
  在研究“十二五”的时候,解决空心化的问题更加明确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十一五”建议里提出的。信息产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落后,但经过十年的动乱,再打开国门的时候我们各行各业的产品首先是信息化不够,人家都是数控机床了,我们还是人工操作。产业组织的信息化也不够,到哪去买零部件,到哪去找配套的技术,外国都是信息网络在完成,不用业务员满天飞。中国必须要工业化,所以必须要补信息化这一课。中国要振兴工业化必须要重视信息化,人家的机器上都有电脑,如果洗衣机上没几个电脑它就不能定时、按时放水,电视上没有芯片能收到那么多电视台吗?外国的纺机、轧机都是电脑自动控制的。中国的冷轧板、热轧板为什么出不来?因为这个过程都是由计算机遥感、遥测控制,中国还在拿尺子去量,这样是绝对不行的。所以说,信息化对各行各业的改造,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工业化的一个主流技术。中国要搞工业化必须要以信息化为主,而不是简单的结合。蒸汽时代蒸汽机是主流技术,电机时代电动机是主流技术,信息化时代信息控制就是主流技术。工业化的内容已经变成信息控制。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比美国还要先进,而里面跑的87%都是游戏、娱乐节目,捧红了一批网络名人,这就是中国网络的功能。
  在中国除了核心部件问题还有其它问题。工程机械中国现在产量是世界第一,就是这么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里,高档的机械是外国的,低档的是中国的,低档里面的挖掘机、装载机都是靠液压传动,动力的部分几乎都要进口。在组织生产方面,外国的企业是专业化的,而中国的企业都是全能化的,全能化的企业善于买外国的零部件然后组装,你让他开发某个零部件,他做不了,因为整机厂占用资金链很长,每个技术零件都是一个专业技术,一整套的东西,让他自己做,他没这个能力。在国外,德国的“博世”——很大的装备机械制造企业,你问它有什么产品,它回答只有零部件。而在中国,像这样专业化大企业太少了,因为专业化的企业必须有大的市场,一个企业一天生产成千上万件零部件,它就要有很大的配套面,配套面的建立在中国很多条件不具备,受信息的不通等因素的制约,让企业自己去闯是很困难的,当然中国也有像潍柴动力这样做专业配套的,但小的零部件市场不够大,这就呼吁要有一个行业管理部门来协调这件事。
  到2008年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第一次明确要克服我们工业的“空心化”问题,解决的重点就是控制的问题、核心零部件的问题、基础零部件的问题、工艺的问题、材质的问题、精细加工的问题。到“十二五”规划,整个装备制造业没提出制造多少个产品,主要强调在一些大型设备中做一些重要零部件。比如说在石化设备中生产一个泵或一个压缩机,整套的东西我们做不了,尤其是石化企业设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艺技术问题,它的制造还要和它整个的化学反应相关,所以我们成套生产还差的很远。但是,控制系统的问题、技术材质的问题、工艺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在这一个五年计划中被放到这么高位置。

在产业低端徘徊使我们进退维谷

  在看到我们30年来取得的建设和经济增长的巨大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的原材料这么多年能够这么大幅度的增长,是有一个国际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国的钢产量,每年以1.5亿吨的产量在增长的时候,发达国家都在减产,在关钢铁厂。因为发达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对于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再加上建设用钢这种低附加值的产品对他们来说不值得干,所以大量关闭。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钢铁产业才能够疯长。
  我们整个的工业结构里面,从产业来划分,我们是基础产业,原材料工业,初级加工产业,向这个方向倾斜得非常明显,速度也很快。第二句话,产业内部的分工向低附加值环节倾斜。比如说,沈阳机床厂是国内首家加工中心,产量最高的数控机床企业。我们用他最典型的产品来说,比如说100万元的加工中心,数控是西门子或是法拉克的,先拿走48万元。磁浮系统,不是日本的就是德国的,又拿走20万到30万元。功能件,重要的大构件,智能化程度很高的,里面的导轨等又是意大利或是西班牙的。这些东西必须买,我们国内没有。算来算去,沈阳机床厂一个100万元的加工中心,最后只能落17万。
  美国人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中国威胁论,一种是中国崩溃论。到沿海地区走一圈,回去之后,中国威胁论就出来了。到内地走一圈,回去之后中国崩溃论就出来了。这当然说的是地区差距问题,但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这套统计指标,实际上不能反映实际发展水平。最典型的例子,每年世界银行都要发 《世界发展报告》,里边高技术出口大国排序,前十名基本没有发达国家,像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都是这些国家。但是在国际统计指标体系里,现在全球化的结果是产业里面不是你的也算到你这里了。前些年,有些人认为,我们已经全球化、国际化了,我们的劳动力多是比较优势,就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们那几年整个装备工业全部下滑,国家只留了几个企业。企业下放地方以后,面临的是国际竞争,国外数控机床都进来了,国内企业没有招架之功,只能跟外资合资。当时地方也没有资金支持企业改造来抗衡国外的企业,所以我们这些行业只能一步一步退出来了,退的结果是我们的零部件、控制键整个的加工技术全部都丢了。有人说要振兴,多引进点外国企业就振兴了,企业是没有国度的,把 GNP改成 GDP这种思路,只要在你国土上就是你国内的。到后来中国国际环境恶化了以后才知道,你用人家的GPS导航你的导弹,这个导弹最后落在哪儿?这才开始着急抓自己的 “北斗”。

打造垄断优势和“单打冠军”

  “自主创新”这个口号的提出是划时代的。但是在工作实际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企业的创新机构怎么建?企业没有积极性,是国家花钱给它建?还是企业应该有积极性,自己来建?这些机制的问题和动力的问题不解决,创新体制怎么解决?企业没有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研发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没有研发力量。我觉得要依靠国内的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赶上国外的大企业。中国也要走国外的道路,大企业要解决系统性技术问题,小企业要解决功能性、性能性加强的技术问题。大企业和小企业是这么一种分工关系。美国硅谷的作用在哪呢?硅谷是它们建立的一个大系统,对单个小功能进行了系统性的放大。所以创新的小企业,我们应该鼓励它们发展。很多单线小技术当然比没有技术强,但是要把它们梳理、集合变成一个系统性技术,这必须是一个大企业来做的。要有足够实力的大企业来统领小企业,来吸收小企业的技术,把它放到一个大的系统里面,使这个大企业的技术系统根深苗壮,然后变成一个具有行业垄断性的技术。所谓的优势就是垄断性。我们过去相信外国教科书那些所谓的“自由竞争”,哪有什么自由竞争?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是允许你和它自由竞争吗?它们都是要垄断。美国这么主张反垄断的国家,这么主张自由竞争的国家,为什么微软(Microsoft)分拆几次都分拆不了?它的核心业务它永远不会分拆。
  我再说说加工体系的问题。我主张,把大企业中的专业化比较强的车间和工序分离出来,让它们独立经营。生产齿轮的就专门生产齿轮,生产主轴就专门生产主轴。这样专业化分工就把每个专业化的小企业变成了“小巨人”,万向集团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做汽车部件,全世界大多数汽车企业都在用这个企业的产品。他们的产品在技术含量上全世界没人能比。而且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开发,随着汽车功能的不断变化,也跟着同步,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会落在它发展的后面。结果是全世界认为中国的这个万向企业是最好的。 “万向”如果在一个汽车厂里面,现在不会是这样一个情况了。它要发展,就要申请技术改造和科研费,而作为大厂要照顾各个方面,整个企业战线那么长,不会简单地把人力物力放在你这一块上,那样整个企业会累死的。所以把大厂里面专业性的东西独立出来,让它们服务全社会,它们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中国制造装备也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那么从全国来说,已经具备专业化生产的厂,现在就难能可贵了,是今后专业化经营的苗子。今后在基础制造业上搞研发中心,培养大企业,培养中国的“博世”,我觉得在“十二五”期间是必须要走的路。

德州可打“配套能力牌”

  德州发展潜力非常大。不管是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都有很大的潜力。我们的工业比重低,但这也是我们大搞工业化的很好的旗帜和理由。我们的农村人口比重大,是我们大搞城市化很好的理由。我们这里有很好的基础,又有这样一些知名企业,是我们今后申请国家政策资金支持一个很好的理由。
  关于德州我讲几点个人意见,一是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扩张和内部质量提升是我们的双重任务。必须两条腿走路。因为我们的规模还不是很大。综合来看,“十二五”期间,整个机械工业是个大发展时期。第二,关于风电发展问题,“十二五”规划一直在修改。原来是5000万千瓦,增长到7000万千瓦,“十二五”期间要求增长到一亿千瓦。福岛核泄漏问题,对风电的发展很有利。但是风电最大问题是上网的问题和调峰的问题。我们怎么样利用当前的优势呢?我刚才说扩大规模,扩大规模必须引进。现有企业的扩张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最便捷的就是引进。我们这里能不能把综合配套能力作为一张引进的牌来打?德州可以打本地基础的配套能力。也就是说,你到我这里来搞整机,什么齿轮、液压件、泵、轴啊,当地可以给你配套,节约大量远途采购和运输成本。关于农机这一块,从产品水平上,从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考虑,我觉得我们给卡车,工程机械、农机配套是比较合适的。
  从内部来说,我觉得有这么几项工作落实就可以了。一是我们基础件品种齐全,应该对我们生产各种基础件的能力彰显一下,也应该有个旗号,也应该挂个牌,把我们产品介绍出去,向规格的系统化和品种的系统化方向努力。然后在专业化的基础上来扩大规模、把握政策,挂什么样的牌子、要什么样的实验室或者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基地等等,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考虑一下。二是在零部件生产方面,我们可以来引进整机,但从“十二五”的整个思路来看,我们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专业化的基地,来专业化发展。三是从新兴的产业来看,咱们这里也有很多基础性的东西了。上了“十二五”规划本子的,像热能、光电和风能几种主要的零部件,我们已经有思路了。

路在“自主”业要“新兴”

  我们走装备制造业的道路必须要走自主发展之路,别人扔给我们什么我们接什么,最后变成第一原材料生产大国,资源吃紧、环境吃紧,全世界还会反对我们。我们现在正在谈碳指标的分配,目标是全球排放90亿吨,按现在的产业结构,中国的排放就超过100亿吨,把所有指标全给中国都不够,到那时碳排放指标分配后面就是碳关税的问题、发达国家对你的抵制问题,这些问题不很好解决,后面的事情会很难办。现在为什么发达国家要提倡低碳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抑制我们发展中国家。之前也想过很多招了,比如反倾销贸易壁垒、技术壁垒,最后找到中国最软的肋“碳”这里,这些年中国就是靠碳的排放维持经济的增长。正是在一系列的压力之下,我们做出了一系列的承诺,要摆脱这种产业构结就要自主创新,不能指望外国。像日本,只卖给你生产线。以前我们对西欧还寄予希望,但西欧现在对中国的进出口敌意也很重。所以我们必须走自主化,不能靠全球化、靠外国技术。
  要夯实基础。我们有大量的出口产品,但像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只有外壳是自己的,我们必须要把里面的东西做实。为什么要把装备制造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2008年出台 《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当时的想法就是中国不能再指望煤块、铁块、鞋子、衣服,中国必须要重新构造产业基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和传统型产业相比,国外的新兴产业也不够成熟,相对于比较成熟的产业,我们可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第二点,由于国外技术的不成熟,所以对我们的控制、垄断程度要低得多,进入的门槛也低得多。第三点,我们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追,教训是十分深刻的,人家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我们很容易就被人控制住,而在新兴产业上都不成熟,所以我们有可能在制高点上占领一席之地。
  新兴产业政策到现在还没有出台是因为有巨大风险。新兴产业振兴规划说是去年年底出台,到现在也没有出台,最后国务院出了个“决定”,说明这件事还在进行。 “十二五”规划上列了一些内容,都是大范围的概括,里面充满了很多技术路线和产品的选择问题,现在都不好弄。新兴产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认为新兴产业的提出是及时的,也是一个出于无奈的选择。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中国的减排降耗问题,技术解决方案应该是个辅助性的方案。根本的出路在于整个结构的变化。如果经济增长不靠这么多的钢厂和水泥厂,那么节能减排压力马上就下去,可持续性也会增强。
  胡春力,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亚洲银行顾问、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客座教授。参与了中央“十五”建议,国家“十五”、 “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专题研究和起草。□胡春力
德州市委讲师团 郑淑芹 供稿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提升装备制造业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本文所在版面
【第 7 版:讲坛】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