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从“咆哮”到“私奔”:“微博语”会引发语言文字危机吗?
  “咆哮体”“丹丹体”“嘉措体”……一方面不少网友乐此不疲,另一方面一些学者担忧“微博一出,文学已死”“语言文字不能被过度娱乐”
  “各位亲友,各位同事,我放弃一切,和某某私奔了……叩请宽恕!某某鞠躬。 ”继排比惊叹号和“有木有”(有没有)的“咆哮体”之后,近日某财经界人士在个人微博上公开宣布“私奔”,令一种新的填空造句格式在互联网上快速流行开来,而且形成了所谓的“私奔体”。
  与去年的“给力”“浮云”等相比,今年以来利用网络新流行语填空造句的风潮越来越盛,细数就有“咆哮体”“丹丹体”“嘉措体”“梨花体”等……一方面不少网友乐此不疲,另一方面一些学者担忧“微博一出,文学已死”“语言文字不能被过度娱乐”。
  一些学者担忧,这类快餐文化经不起时间考验,且有可能动摇传统文学的根基。
  前不久,作家马原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网络语汇的随意性正在颠覆传统经典,时下出现的读者粉丝化、写作娱乐化现象,令传统语言文学堪忧。
  而与这种观点有所不同,10多年来坚持担任中国文坛 “啄木鸟”角色的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主编、语言文字专家郝铭鉴认为,应当积极、宽容地看待这些网络语言的新现象,不应片面地担心其会引发语言文学的危机。
  据《咬文嚼字》编辑部的研究,当代中国人对语言除了表情达意的基本需求外,还有了“附加值”的需求,也就是某种娱乐效果,它可以为生活增加一点色彩。
  前不久,在上海举办的一场青年论坛上,某大学学生代表当场建议将“有木有”“伤不起”等“咆哮体”元素,运用于大学政治和历史课教学中,不过这个提法令现场不少同龄人感到无法接受。
  很多大学生认为,尽管自己也常用“咆哮体”在网上说话,但不能滥用。否则反而让人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侯静认为:“借助‘咆哮体’等来展现自我、表现个性,这完全可以理解,但同时也不要触碰底线。 ”纪连海前不久也提出,“咆哮体”应当区分场合使用,在某些场合,可能会是荒谬的。
  还有专家提醒说,时下也有一些商业行为和市场炒作,肆意搭上网络语言和句式的“快车”,网络水军则在幕后推波助澜,这时的 “咆哮”和“私奔”就可能不那么单纯了。
□许晓青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从“咆哮”到“私奔”:“微博语”会引发语言文字危机吗?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体娱】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