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一个蔬菜之乡的凤凰涅槃

  走进庆云县东辛店镇品质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大棚里的黄瓜、青椒长势喜人,一眼望不到头。“经过几年的学习和摸索,现在东辛店终于找到了品质蔬菜这条重现往日辉煌的必由之路。”随行的东辛店镇分管农业的镇人大主席团主席徐天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蔬菜种植几近绝迹

  该镇大李村有30多年种菜经验的 “老把式”王泽强介绍说:上个世纪末,东辛店由于良好的土壤、水利条件和悠久的蔬菜种植传统,几乎家家户户种植小拱棚蔬菜,是方圆百里唯一一个大规模蔬菜种植基地,每到收获季节平均每天外输蔬菜60多吨。然而到了20世纪初,由于小拱棚种植技术的落后、交通状况得不到改善,随着寿光、青州等地蔬菜产业的崛起,东辛店小拱棚蔬菜陷入了绝境, “要想穷,种大棚”成为当地农民的一致看法,蔬菜种植在该镇几近绝迹。
  如何重振蔬菜产业,成为摆在东辛店人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打好这场复兴之战,2008年,东辛店镇多次组织到阳信、寿光、青州等地参观学习。凭借我市品质蔬菜基地建设的历史机遇,该镇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生产的实施意见》,对每个新建低温棚补助1000元,高温棚补助5000元,政府还出资建设路、井、电等配套设施。2008年4月,石高村首批17个高温大棚拔地而起。
  高温大棚由于占地面积大,平均每个投资都在2万元以上,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难题,该镇通过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加强合作,为农民提供担保服务,加大贷款证申请发放力度,并通过农户大联保等形式为菜农破解资金瓶颈;同时,该县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和寿光蔬菜集团联合,找到了一个快捷高效销售渠道。

  引来夫妻俩,种起万亩菜

  “干部讲3天,不如身边立根杆”,为什么不能引进一些外地成功的种植户到东辛店来呢?该镇经过多方打听和交流,去年6月,以每亩土地年承包费500元,镇政府补贴200元的超低价格把50亩土地租赁给了有20多年大棚蔬菜种植经验的潍坊青州市谭坊寺镇宋泽福、徐桂芹夫妇,还帮他们建了5间大瓦房。
  到庆云县的头一年,宋泽福11个大棚的西瓜、青椒就获得了丰收,当年便收回了成本。看到身边的活典型,乡亲们的积极性更大了,宋泽福家也成了该乡大棚建设的“指挥部”:宋泽福负责建棚技术指导,徐桂芹负责种植管理技术服务,他们的儿子、女儿负责到建棚区进行现场指导,连宋泽福在东北做蔬菜生意的亲家也加入进来负责销售。宋泽福一家人还经常到各村开展技术讲座,手把手教乡亲种菜。东辛店镇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全镇品质蔬菜种植面积从去年底的不到3000亩迅速蹿升到现在的8000多亩。

  菜乡复兴之路还很远

  东辛店镇大李村春满田园蔬菜合作社社长王贤良介绍说:现在东辛店蔬菜生产受到寿光、青州蔬菜的辐射作用十分明显,东辛店蔬菜种植技术来自青州,种子是从寿光高价买回的太空种子,销售借助寿光蔬菜经销网辐射全国10多个省市,并远销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每个蔬菜大棚年收益都在3万元以上,十分可观。
  但是,东辛店蔬菜产业的复兴实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嫁接别人的先进经验和销售渠道是取得成功的捷径。”徐天峰介绍说, “但如果过分依赖别人,那么自己产业发展将会隐藏更多的危机。”面对这一状况,东辛店人也有了清醒的认识。今年以来,他们注册了“庆云大叶香菜” “晶彩蔬菜”等自己的蔬菜品牌,十几个自有蔬菜品种正在积极申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已具雏形,蔬菜产业链正在向上下游延伸,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和反季节温室蔬菜集成技术示范项目已经规划上马,一个崭新的蔬菜之乡正向我们走来。□孙艳东 徐洪义 张琨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个蔬菜之乡的凤凰涅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经济】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