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他扎根农村,坚持歌词创作几十年,50多次获国家级或省、市级奖励
张宾普乡土歌词的魅力

  一些乡土歌词作者,往往苦于得不到著名作曲家的青睐和谱曲,因缺少经费,更难于录音或制作成音乐电视。即使有好歌词,也插不上翅膀,不能飞翔和流传。可喜的是,山东省齐河县的张宾普,却一直扎根农村,坚持业余歌词创作几十年,他的歌词先后得到著名作曲家生茂、时乐蒙、唐诃、王锡仁、铁源、姚明等的谱曲,有的被著名歌唱家演唱,有的被电视台播映,有的制作成唱片盒带,有的入选小学音乐教材。他先后50多次获国家级或省、市级奖励,被授予“中国当代文化名人”“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当代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英模人物”等荣誉称号。一个土生土长的业余歌词作者,如何能与名家高端合作,他的魅力何在?

  魅力之一:长期扎根农村,歌词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20世纪80年代初,张宾普创作了一首儿童歌词《捉蝴蝶》,没想到被著名作曲家生茂选中谱曲,发表在《儿童音乐》等报刊上,此歌很快在学校孩子们中间流传。从此一炮打响,奠定了他从事农村歌曲创作的信心和决心。事实改变了他原来的观念,著名作曲家并非高不可攀,其实这些名家大都是农村出身,对乡土歌词情有独钟,对业余作者更是关注倍加。后来,生茂又相继为他谱写了《编花篮》《我驾飞船找星星》等50多首歌曲,还给他写过十几封鼓励歌词创作的信:“你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形象生动,有让人想象产生旋律的空间。”由此可见,真正有艺术眼光的作曲家,没有“门户之见”,他们是特别喜欢有清新生活气息,并容易引起乐思的好歌词的。近年来的歌曲创作,为什么流行歌曲不流行?主要是歌词写得假、大、空,没有生活气息。特别是农村歌曲,一些专业词曲作家,对日新日异的农村了解不够,体验不深。这就要靠身在农村的歌词作者发挥主人公的优势,热爱新农村,歌唱新农村,乡土歌词作者与专业作曲家互补——张宾普式的乡土歌词作家大有作为。有的好歌词,著名作曲家慧眼识珠谱之以曲,即便请不起著名歌星演唱、录制,广大的农民可以自己演唱。群众歌曲大家唱,业余作者和专业作者联合起来,我们的祖国就会无处不飞歌。

  魅力之二:一颗童心永不泯,热情为少年儿童写歌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努力为孩子们写歌,历来是优秀音乐工作者的责任和夙愿。20世纪初李叔同等谱写的“学堂乐歌”,30年代黎锦晖的《小小画家》及聂耳的《卖报歌》等,开创了中国少年儿童歌曲的先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及《一分钱》等,深受广大少年儿童的喜爱。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儿童歌曲创作又有了新的发展,但与改革开放的形势相比,当前的儿童歌曲,特别是农村儿童歌曲创作,还远远落后于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农村儿童歌曲的匮乏,主要是词曲“成人化”,缺少农村孩子的生动、活泼和情趣。张宾普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给孩子讲故事,教唱歌,一直是儿童的知音。他创作的儿童歌词,贴近儿童生活,有声有色,富有儿童情趣。如《捉蝴蝶》(生茂曲):“俊丫丫,头戴花/捉蝴蝶,到西洼/蝴蝶飞进竹篱笆/喇叭花儿排排站/手拉手儿想喊话//俺知道,俺知道/叔叔种了一畦瓜/进去踩了心疼呀/喇叭花儿点头笑/夸俺是个好娃娃”。此词一波三折,把原本抽象的儿童心理通过“嗽叭花”生动形象化了。夸张、拟人、人称转换、重复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全词兴味盎然,突出了儿童美好的心灵和形象。《小柳絮》(时乐蒙曲)由北京小学合唱团演唱,央视少儿频道“音乐快递”节目播放。此词极富儿童“珍惜时光,好好学习”的理趣。《苇叶船》(铁源曲)入选全国小学音乐课本四年级下册,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使用此课本。此词以小见大,写出孩子情真意切盼望“两岸团聚,祖国统一”的大主题。其他如《她俩脸蛋羞红啦》(唐诃曲)《大公鸡》(潘振声曲)等,唱的都是农村孩子喜欢的故事,短小、风趣、活泼、可爱。有的儿童歌曲久唱不衰,一直在幼儿园、学校流传。

  魅力之三:常怀一颗感恩心,矢志不移唱农村

  张宾普1950年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瘠的小村庄,因家境贫寒,连中学都没读完就走上了为生计奔波之路。喜爱唱民谣的母亲给了他最初的音乐启蒙,也使他幼小的心灵萌发出一个愿望:长大了也要为父老乡亲写歌,唱给他们听。20世纪80年代初,因创作成绩突出,他当上了乡镇文化站长。1984年他创作的歌词《七月八月看巧云》被著名作曲家程太谱曲后,经著名歌唱家于淑珍演唱传播海内外。2007年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张宾普作词歌曲诗文选》。回顾几十年立足农村创作的历程,张宾普说,我要感恩生我养我的这片齐鲁圣地,是这里的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关心、支持我为农村老百姓写歌词;要感恩一些著名作曲家和著名歌唱家的热心合作;要感恩一些报刊、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推介和宣传。曾经有几次外调工作的机会,但他决心一辈子不离开农村。当专业作家当然可羡,但土生土长的作者一拔苗助长就没有了生机。农村是个广阔而希望的天地,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艺创作源泉。正如他在一首歌词里写的:“我要做一棵秋野里的银棉,向人民奉献出一片柔情;我要化作七月八月的彩云,讴歌家乡人民的幸福和吉祥。”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张宾普壮心不已,仍勤奋创作。近年来,又见他创作了歌唱新农村的优秀歌词和旧体诗词作品,相信他在推动新时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石祥,著名将军词作家、诗人,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贴。代表作有歌词《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祖国一片新面貌》,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等。)□石祥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张宾普乡土歌词的魅力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