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创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所加。
  

编者按

  上月,德城区科技局围绕经济发展、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战略性课题举办讲座,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前来授课。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勇研究员作了题为《创新与企业发展》的报告,本报摘登其部分内容,以飨读者,标题为本报记者所加。
  周勇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财政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理事。长期专业从事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创新方法、绩效评价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了科技部《创新型省份内涵、评价指标和对策研究》、中英政府间战略合作框架下课题 《中国:不同发展水平城市迈入低碳经济之路》等30余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课题。


创新是生死抉择


  当前,众多企业出口受挫,出口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转战国内市场,国内产能过剩加剧,大量企业倒闭。
  因为WTO谈判留下伏笔,美国现在还不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随时可以拿起双反武器,围剿中国企业,持续对中国产品进行贸易战—反倾销、反补贴等,提高关税税率,导致中国产品无法在美国销售,发达国家效仿美国,中国经济失去出口拉动的动力。在美国及由美国动员起来的主要发达国家压力之下,人民币升值,美国的目标是迫使人民币升值27.5%,这将导致中国出口产品利润全无。
  企业出口无利可图,转向国内,造成更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进行价格大战,大量企业破产。而只有能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全球第一,发达国家竭力迫使中国进行总量减排,而中国固守自己是发展中国家。有可能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这类产品占出口产品60%。我们现在的一些出口产品,考虑上碳税、碳关税的话,是赔本的买卖。绿色环保低碳壁垒,即将登场。
  上述几种情况如果先后发生,国内产能大量过剩,带来的后果是大量企业倒闭破产,企业把原本用来发展生产的钱,去投资楼市、股市,造成资产泡沫、通货膨胀、经济停滞。
  应对这些危机,只有靠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


创新才能活得好


  创新型企业,才能够生存与发展。符合低碳、环保、绿色要求的企业,符合国际潮流,也一定是创新型的企业。简单的生产、加工、制造企业,将会因为谁都能干而变得无利可图,甚至产能过剩。不创新就灭亡,不创新就只能给人家打短工、扛长工,没有话语权,只能受人家摆布,赚点苦力钱、卖命钱、污染环境的钱,永远受制于人。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经济更多的是配角,没有主导权,没有话语权。我们是第二大贸易大国,但得到的附加价值却很低,平均劳动生产率为发达国家的1/25。2006年波导手机每台手机净利润仅为2元人民币,2006年国内彩电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为1.3%。关键技术大部分来自进口,其中:工程机械高技术产品80%以上;数控机床70%;石油化工装备76%;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光纤制造装备100%;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60%~90%。DVD产量占全球70%以上,但是没有核心专利技术。低碳经济方面,60多项核心技术我们不能掌握的40多项。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瓶颈。改变不利局面,只能靠创新,通过创新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产权,提高附加值。


创新人人能做到


  创新的五种途径。① 引入一种新产品;②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③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获得一种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应来源;⑤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式。技术创新可以理解为是将设想转变为一种全新的或改进的产品并推向市场,或转变为一种全新的或改进的工艺并用于工业及商业,或转变成一种为社会服务的新方法。
  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场价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产品、新工艺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新的服务。有时候并不需要技术投入,比如加快生产过程,更准确的市场定位,降低成本,更快完成订单,提高品牌知名度,这些都是创新的行为和结果。许多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不是钱堆出来的,日本企业每个员工每年提出几百个创意、合理化建议,最终实现日本产品从垃圾产品向顶尖产品的转化,尤其是质量的提高。
  善于创新者都会打破常规,找到革命性创新的带头人,并和他们做朋友。迅速的跟进者的作用并不是发现新的规律,而是赋予这些新规律可操作性,他们把新的技术带入到实践中。
  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创 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可以激发的,是可以通过培训提高的。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创新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要任务,创新同样是政府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制度的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是重要的形式。
  □周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创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5 版:讲坛】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