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春华秋实结硕果
作者:李根

  60年岁月长河,沧桑巨变。我市教育系统始终以 “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一所所生机勃勃的校园拔地而起,一位位躬耕不辍的园丁呕心沥血……德州教育犹如一面飘扬的旗帜,始终走在社会文明的前端。

  锐意进取,改革创新,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60年间,我市教育事业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学前教育,1950年全市只有8所幼儿园,目前发展到2255所,在园幼儿13.7万人,分别是1950年的346倍和594倍;小学教育,1949年全市有小学在校生2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20%,到目前,全市现有小学1013所,在校生40.4万人,小学巩固率和升入初中比例达到100%;初中教育,现有初中192所,在校生16.7万人,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4倍和248倍;高中教育,现有学校27所,在校生9.8万人,在校生人数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0倍;特殊教育学校12所,在校生达到1313人,分别是1959年的12倍和27.9倍;中等职业学校41所,在校生7.5万人,学校数量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0倍;高等学校发展到4所,在校生4.5万人,在校生数是我市高等教育诞生初的97倍。
  新中国成立初,不少校舍由庙宇、民房改用, “上课一片人头,下课一片砖头”, “黑屋子、土台子、里面一窝泥孩子”是当时状况的真实写照。经过多年努力,全市校舍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学校焕然一新。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建设,各县市区、各部门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校舍改造攻坚战。全市累计投入资金8.7亿元,改造校舍187.7万平方米,建造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楼,校舍面貌焕然一新。启动了农村中小学 “一通二热三化”和“改厕治污”工程 (即通水、热水、热饭、硬化、绿化、美化、取暖、改厕),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卫生和生活条件。2009年8月,按照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我市又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市校舍建设又向着一个新的目标迈进。
  实验室建设、仪器图书配备和电化教育装备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间,各学校 “黑板上画实验,课本上讲实验”的现象比较普遍。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学校实验室建设,不断加强仪器、图书配备和电子技术装备。近几年,更是投资近7000多万元,大力实施了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验设备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实验课开出率达到了100%;配套装备计算机教室148个、卫星教学接收点64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98个,覆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学条件,从老师一支粉笔走天下发展到现在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连续出台教育惠民政策,推行免费教育,教育公益性凸现,人民群众受益匪浅。2007年,全市投入资金1.4亿元,全部免除了50.45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当年秋季开学后,又免除了5.32万名城市和农村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费上学。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资助体系,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加强培训,强化素质,教师地位明显提高

  解放初期,我市教师队伍主要以老解放区教育工作者为骨干。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市7次从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2002年和2005年又两次进行大规模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了队伍,激发了内部活力。60年来,通过不断补充新教师和实行教师城乡交流,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到目前,全市教职工总数达到61682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8倍。
  60年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市几乎每年都要选派干部、教师到国家行政学院、省教育学院培训,或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考察,全面开展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到目前,全市共评审通过中学高级教师职务11716人、中学一级教师职务22299人、小学高级教师职务33191人。全市教师队伍中,普通高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了91.3%,初中教师本科学历的达到33%,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的达到50.6%。


  全市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实施了安居工程,子女农转非,还实行了公费医疗、班主任津贴和教龄津贴等;高度重视师德建设,充分发挥周主信、袁敬华等先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宣传一线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不断增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先后有20人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6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487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师,78人被评为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11人被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教师的政治、社会、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坚持把行风建设作为带动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打牢 “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思想基础。2008年,市教育局聘请了30名特邀监督员,强化对教育工作的督导和对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的社会监督。
  把机关效能建设成果转化为开创教育新局面的干劲,转化为急人危难、奉献爱心的行动。汶川大地震后,教育系统立即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累计捐款捐物达1000多万元。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免费接收111名北川职业中学学生来德州学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发展活力突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活力日臻突出。办学体制改革,改变了政府包揽办学的局面;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 “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每一次改革都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教育质量的大提升。
  教研机构日趋完善,开展了一系列教学能手评选、优质课评选等活动。近几年,围绕实施素质教育,我市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办法》、《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方案》等文件,市教育局班子成员分片包抓县市区,广泛开展市、县、乡、校四级培训。
  2008年,在全省率先推行了说课对抗赛,2009年又推出了教师专业知识对抗赛,初中、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参训人数占教师总数的97%以上,得到了省教育厅的高度评价。加强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落实领导班子成员听课制度,采取不打招呼,直接进校、推门进课堂的方式,对学校课堂教学等进行监督检查。
  采取借脑、借力等方式,提高教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在高中学校建立了学科基地,向科研要质量。2008年,我市“当堂教学达标”的创新,催生了“宁津现象”,全省推广了这一经验,吸引了安徽、辽宁等省内外同行到宁津学习考察。设立了德州市当堂达标教学研究中心,深化与推广当堂达标教学经验,创新优质教学模式,带动全市农村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多年来,教育重大改革事项或校舍建设项目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教育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坚决取缔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和 “三无”饮食摊点及违规建筑等;坚决制止违反规定挤占挪用中小学经费的现象,严肃查处侵占、破坏学校场地、财产和设施的不法行为;新闻媒体积极宣传先进典型,正确引导教育改革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2008年以来,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单位,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本报记者李根 通讯员尹品华 董志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春华秋实结硕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