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胸有大爱气自华
——记军转干部、市公安局德城分局保安大队大队长艾宪华
作者:本报

艾宪华(右一)与队员们一起研究工作。


艾宪华给队员们做示范动作。


  第一眼看到他的人,都会感觉到他身上有一股 “气”:一股天不怕地不怕、铮铮铁骨的 “硬气”。虽然脱下军装多年,他依然是军人的性格,果敢坚毅、敢打敢冲、不怕困难。
  但更多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很心软、很细心的人,对同志、对群众有着深沉的爱。
  他就是市公安局德城分局保安大队大队长艾宪华——全省保安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人民警察获得者。在他的带领下,一支30余人的保安队伍,发展成为如今队员超过1200人,客户单位2000多家的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人民信赖的钢铁队伍,建起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安康幸福的一道重要屏障。
  17年来,艾宪华凭着一股实干精神和创新的勇气,把“保安”这个许多人并不看好的职业,干成了一项大事业,形成了以人防为主,集物防、技防、犬防、保安押运、安保赔付等业务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治安防控和安保服务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看法。
  能够做到这一切,缘于他心中的爱——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大爱。


  一间旧车库,30个退伍兵,几十块青砖头

——心中承载着千家万户安宁的艾宪华,迎难而上,白手起家,以军人特有的坚韧与刚强,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1993年初,当了14年兵的艾宪华从平原县武警中队转业,31岁的他踌躇满志地来到刚刚挂牌成立的全市第一家保安大队。但眼前的情景让他的心凉了半截:
  30名刚刚脱下军装的退伍兵、一间废弃的旧车库、缺了一根腿的办公桌,这就是保安大队的全部。开会连小马扎也不够坐,有的队员就拿块砖头坐下,有的甚至铺张旧报纸席地而坐。
  干不干?怎么干?面对这个烂摊子,艾宪华犹豫过,也打过退堂鼓。但是,那些念头都一闪而过。
  一个农家孩子,经历了参军入伍、转业,心里装着的不仅有老百姓的平安幸福,还多了一股子军人不抛弃、不放弃的精气神儿,多了一份维护社会安定的沉甸甸的责任。
  艾宪华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暗下决心:干!而且要干好!
  但在当时,保安业在德州还是个新兴事物,许多企事业单位对派驻保安并不放心,没有一家主动尝试。于是,艾宪华骑上自行车,到企业登门 “推销”。
  一天上午,当艾宪华风尘仆仆地来到当天所跑的第六家企业时,看门的老大爷将他拦住了。
  “你是干什么的?”
  “我是保安大队的大队长,来你们单位联系业务。”
  “保安大队?还大队长?”老大爷满脸狐疑地盯着艾宪华看了半天。一身朴素的打扮,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一脸的仆仆风尘,哪里像保安大队长?盘问了半天,老大爷才让他进厂。
  冷嘲热讽、吃闭门羹,在那段时间里,艾宪华将自尊降到了最低限度。但是,他干事业的决心却没有动摇过。
  直到有一天,他得知市区某大型企业想加强保卫力量,但把企业的保卫重任交给 “外人”负责,厂领导又有所顾虑时,他开始天天泡在该厂领导的办公室里。人家开会,他在外面等。等到下班,他就回来,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企业领导的办公室门前。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该厂领导终于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同意先录用4名保安队员。一个月后,由于保安队员文明服务,认真执勤,抓获盗窃犯罪嫌疑人10余名,为该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20万元。厂领导彻底打消了顾虑,驻厂保安一下子增到了30人。
  从组建保安大队到拿下第一笔订单的3个月间,艾宪华几乎天天忙到深夜。饿了,就在单位泡包方便面吃,90天下来,他瘦了整整11公斤。
  同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原来情绪低落,想开小差的队员也都被他感动: “为了保安事业,艾大队长豁上命地干工作。看着他一圈圈瘦下去,我们心疼啊!”
  第一笔保安服务合同拿下后,其他观望的企事业单位也都纷纷效仿,与保安大队签订合同。保安队伍的发展也一发而不可收:
  1998年,成立了女子中队;
  2000年,成立了德城保安技防服务中心;
  2001年,成立了押运队;
  2002年,兴建了大型综合训练中心;
  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推出保安赔付制服务。
  ……
  38岁的邵志军是保安大队的第一批队员,和艾宪华一起摸爬滚打了17年的他回忆起大队的发展,仍感慨万分: “如果没有艾队长的坚韧与执着,哪有保安大队的今天?”


  保安,百姓的保护神,烈日下站岗,风雨中巡逻

  ——艾宪华以严格训练、规范管理,打造出德城保安的“铁军”品牌


  走进保安队员的宿舍,床上的被子是棱角分明的 “豆腐块”,一尘不染的地面和整洁有序的内务,与部队的营房并无二样。
  “一支没有过硬素质的队伍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队伍是走不远的。”这句话经常挂在艾宪华的嘴边。
  为将保安大队建成一支思想过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 “正规军”,艾宪华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2004年5月,在全市公安系统阅警汇报表演中,阵容整齐的保安方队在参赛的20支方队中脱颖而出,勇夺桂冠。
  荣誉的背后,是艾宪华辛勤的汗水。接到参加阅警仪式的通知时,艾宪华正在外地就医,但喊惯 “一二三四、稍息立正”的他哪还躺得住。不顾医生的极力劝阻,艾宪华坚持来到训练场。
  一只哨子挂到胸前,一吹就是1个多月。每天上午6点半到10点半,下午3点半到8点半,艾宪华几乎一分钟也没离开过训练场,常常是为了规范一个细微的动作,陪队员们练习大半天。
  大热天里,队员们在他冷峻的目光下,走过来、踢过去,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鞋子破了一双又一双……严格的要求,严厉的批评,严肃的表情,严谨的作风,队员们背地里喊他 “严队长”。
  艾宪华的 “严”,并不是第一次。1998年女子中队刚成立时,招来的队员很多都是家里娇生惯养的独生女,吃不了苦,受不了罪。
  胆小的李晓丹不敢做后倒动作;个头1.7米的张爱霞跑5公里总是倒数第一……艾宪华就手把手地教,一遍一遍地训,训练结束,她们的鞋子踢破了12双。
  不仅对队员们严格,艾宪华对自己更是严上加严。训练时,一喊起口令他就什么都忘了。嗓子哑了,沙哑的口令仍然铿锵有力;脚掌磨出了血泡,踢起正步,照旧落地有声……
  正是他这种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感染了每一位队员,让他们信服、敬仰,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向一块想,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全省十佳保安服务公司、市级文明服务窗口、市公安局德城分局先进集体……几十块金灿灿的奖牌,千余件表扬信和锦旗,无不昭示着经历了17年风雨的保安大队,不仅成为当地公安机关坚强的辅助力量,更成为一支为群众赞誉的“铁军”。


  岗位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职位变,奉献的本色不变

  ——艾宪华以“我以我行为众行”的崇高品德,赢得了同事、战友和领导的信赖与尊重,激发了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


  决策果断,做事踏实,为人厚道……艾宪华身上处处透露出军人气质。然而,最令人佩服的,还是他心系稳定、情注百姓的大局观念。
  艾宪华一心扑在保安事业上,17年没休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没和家人过上一个团圆的节日。
  “老艾根本顾不上家,就连过年过节都在单位值班。孩子从小到大,老艾也没参加过一次家长会。”感触最深的,是他的妻子卢慧杰。尽管她深明大义、通情达理,但勉强的笑容里依然透露着几分埋怨。
  别人家过年过节,都是欢天喜地、合家团圆,而卢慧杰的年节里只是与儿子相伴,冷冷清清。想到伤心之处,卢慧杰暗自垂泪。但是,她始终理解、支持艾宪华,把家里的大事小情全揽过来,不让老艾分心。 “越是过年过节,越是社会、百姓需要他的时候,老艾舍的是小家的欢乐,为的是社会和大家的安宁啊。”
  2009年3月12日,艾宪华带领同志们执行完任务后,打开手机,发现有十几个未接来电,都是弟弟打来的。他赶紧拨回去,听到弟弟哭着说: “哥,你咋才接电话,咱娘她不行了……”挂掉电话,他立即往老家赶。
  不顾一切地冲进家门,他扑通跪在母亲床前: “娘,我回来了,您不孝的儿回来了。您睁睁眼,看看我,看看我呀……”
  想想多年未在母亲床前尽孝,无数次想把母亲从济阳老家接来德州,老人却因怕影响他工作,总以不习惯为由拒绝跟他进城时,他再也无法控制住自己,泪如雨下。他知道,他的哭喊,娘再也看不到、听不到了。
  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成为艾宪华终生的遗憾。
  村里有位乡亲问他: “华子呀,你成天那么忙,忙得连你娘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图个啥呢?”他叹了口气说:“我是个农村娃,娘从小教我要知恩图报,我要对得起这身警服呀!”
  为了对得起这身警服,他处处以身作则。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他坚守工作岗位,把突患脑血栓的妻子冷落在医院。值完班他匆忙赶到医院,看着病床上妻子憔悴的面容,无限愧疚涌上心头。不善言谈的他,抚摸着妻子的手,一个劲地说着 “对不起”。
  当妻子消完气扭头看他时,值了一夜班的艾宪华已经趴在病床上睡着了……
  这位称职的公安民警愧对母亲,愧对妻儿,但他却无愧于队员,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党和人民!
  保安大队的队员们多数是十八九岁的外地年轻人,逢年过节免不了想家。每到这时,他都要来到基层一线,和队员们一起包饺子、放鞭炮,一圈看下来,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早过了凌晨一两点。
  艾宪华更是一个赏罚分明、铁面无私的汉子,制度面前一视同仁,没有远近亲疏。


  2005年7月,三中队队长孙寿亮,也就是艾宪华的外甥,因故将一名青年打伤。艾宪华得知后,火冒三丈,把孙寿亮叫到跟前狠批了一顿,当即作出开除他的决定,并将其作为反面典型在队伍中进行反思教育。
  姐姐哭着给艾宪华打电话,求他救救儿子,帮帮自己的亲外甥。艾宪华却口气坚定地对姐姐说: “亮子这次是真犯了错误,我容忍他等于害他,得让他好好吸取这次教训。况且,我们是维护社会稳定、百姓安宁的队伍,他损害了保安的形象,违背了保安的宗旨,别说是我的外甥,就算是我的儿子也一样处置!”
  艾宪华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周围的所有人。保安大队的队员们自觉地以艾宪华为榜样,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在平凡的保安岗位上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


  380名复退军人、700余名下岗职工在这里找到归宿

  ——外有铮铮铁骨,内有爱民柔情,他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谱写了一曲曲动人乐章


  14年的军旅生涯、17年的警察经历,塑造了艾宪华刚强的性格。然而,在刚强的背后,艾宪华有着一颗充满仁爱和热情的心。
  对工作要求严厉的艾宪华,对队员们生活的关心却无微不至。
  无论哪个队员有了困难,艾宪华总是全力相助。 “生活中,队长待我们就像亲兄弟一样。”邵志军说。保安大队刚成立时,队员的工资都是100多元钱,刚复员的他连一件御寒的大衣都没有,艾宪华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他买来棉衣;看到家在外地的队员天天吃食堂,艾宪华就隔三岔五把他们叫到家里改善生活。
  赵德华是保安大队一名老职工,也是一名复退战士。1993年4月他来到保安大队工作,2003年5月,他不幸患了骨结核,当时工资只有280块钱的他,为了治病,家中已是债台高筑。艾宪华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通过自己的战友联系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知名医院,并安排专人陪同赵德华一起去治疗。期间,除个人拿出2000元钱给赵德华看病外,还发动全队人员为赵德华捐款,使其病情得到及时救治。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休养,赵德华终于可以站起来了。他站起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单位找大队长,要求重新回到工作岗位。
  来到办公室,这名身高1.8米的汉子跪在了艾宪华面前: “队长,如果不是您,我这辈子都站不来了。我这条腿是您给的。今后,我会用它走好路、站好岗……”
  帮仝兴运安排当保安的工作;为队员马玉河的儿子联系医院看病、募捐;带领家人向地震灾区捐款、献血……艾宪华用自己的行动告诉队员: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社会就会变得更加温暖。”在保安大队这个大家庭里,大家相互支持帮助,处处都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与关爱。
  为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和复退军人找到工作,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艾宪华在招收队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两类人。他与劳动、民政和人事部门签定了招录协定,每年吸收部分高学历人才和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复退军人,并及时将他们充实到各个岗位。目前,已有380名复退军人、700余名下岗职工在这里找到归宿。


永不褪色的橄榄绿
  ——14年的“绿色基因”铸就了他深厚的国防情怀


  每当看到橄榄绿、听到军营号声、想到战友情,艾宪华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14年的军旅生涯,给了他永远抹不去的军人情结。虽然离开了军营,他却一直心系部队,利用一切机会为国防事业做着贡献。
  他常常和战友们说: “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人人有责,更何况我这样一个骨子里流淌着‘绿色基因’的转业干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98年,年轻的保安大队刚刚走出困境,正值爬坡上路之际,人力、物力、财力基础都还比较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地方民兵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地武装部在调整基层组织时找到艾宪华,商量组建一支民兵应急分队,艾宪华当即表示: “只要是武装工作需要,保安大队的每一名队员都是战斗员。”
  10天后,一支由120余名复退军人组成的民兵应急分队成立了。正是这支民兵应急分队,多次被上级表彰为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随着保安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艾宪华心系国防的情结也愈发浓厚。如今,原有的民兵应急分队已由原来的120余人增加到800余人,并具备了侦察、防暴、跟踪、导航、维稳处突等多种应急作战的功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民兵应急快速反应大队。每逢 “八一”、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艾宪华还积极主动地到驻军单位走访慰问,并积极组织队员们和驻军单位开展联欢晚会、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各项文体活动,通过交流和互动,增进大家的感情,密切军民关系。
  儿子艾超高中毕业报志愿时,艾宪华极力鼓励孩子报考军校。因从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整天忙碌、没空照顾家庭,艾超一开始对军人这个职业存有抵触情绪。但艾宪华使出浑身解数、“威逼利诱”,非让孩子填报军校不可。儿子拗不过他,最终上了军校。现在,艾超已是济南武警指挥学院的大三学生。寒暑假回家,爷俩谈起部队的话题眉飞色舞、异常开心。
  ……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看着万家灯火,听着欢声笑语,艾宪华感到很欣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里,有着德城保安的一份贡献。
  “只要社会安宁,再苦再累心也甘!”艾宪华沿着选择的路,带领精诚团结的保安人,坚定向前,为德城百姓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维稳防线。□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胸有大爱气自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