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60年变化看德州·民营经济篇
民营推动硕果丰

  今年56岁的田连臣,一个身份是夏津县西屯村农民,另一个身份是夏津县润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20年前,他和大多数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如今,他却成为一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企业固定资产达到4000多万元,带动了大批农民致富。
  60年来,我市民营经济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但又无比辉煌的发展之路。


从遮遮掩掩到放手发展


  1946年,德州刚解放时,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当时,对个体工商业者采取了保护发展的办法,成立了个体商贩管理委员会,以繁荣市场、发展经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公私合营热潮中,德州顺利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2月,20多位德州扒鸡制作者加入国营德州食品公司,成为国家的正式职工,被誉为“一步登天”。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完全确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退出了历史舞台。
  此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社队企业这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的出现,打破了 “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但发展过程充满了争论,使一些地方不得不采用遮遮掩掩的办法,来逃避打击和检查。针对这种情况,德州地委、行署于1980年5月制定了 《关于社队工业调整工作的初步意见》,统一了思想。1984年,召开了1400多人参加的全区多种经营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对先进单位和专业户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
  从1985年到1997年,是我市放手发展乡镇企业的阶段。1986年,德州地委、行署明确了 “全党全民齐动手,各行各业都支援,四个轮子一齐转,户户联办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由于工作重点突出,坚持多层次推进,1987、1988两年出现了发展热潮。1988年,全区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达到84.75%,其中乡镇工业增长90%,增长速度在全省居第二位,全区乡镇企业产值增加到39.8亿元,比1986年增长2.2倍。据统计,1987、1988两年新上项目3128个。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市掀起一股新的思想解放热潮,实施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带动战略,制定了 《关于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确定了民营企业发展的 “四放开 (放开经营主体、放开经营方式、放开经营范围、放开管理权限),四不限 (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原则。
  1997年,我市叫响了 “发展是硬道理,欠发达是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是最大的政治”三句话,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为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披红戴花,大造劳动致富光荣、个体纳税有功的社会氛围。
  2003年,全市上下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召开了8万人参加的 “5·20”大会,把民营经济列为全市各项工作的 “天字号”工程。2007年,市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民营推动战略,提出了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口号,全力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从星星点点到铺天盖地


  孙杨处村是宁津县时集镇一个不大的村庄,有65户居民、262口人、338亩耕地,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孙杨处村是一个纺织机械配件加工专业村,全村人围绕纺织机械配件加工产业,分散经营,密切合作,有干铸造的、有做铸型的、有做纺织配件的、有组装整机的,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该村的纺织配件主要销往江浙一带,全村经营户规模大的一年能挣20万元以上,规模小的也能挣3至5万元,自己不搞加工的农户给别人打工一年也能挣1到2万元,全村人实现了整体富裕。
  宋楼镇位于夏津县城西3公里,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多农民就开始悄悄地走街串乡收购、加工棉花,闻名遐迩的夏津棉花市场就发源于此。历经种种争论和困难,这里的农民形成了重实干、轻言谈的个性,在2000年以后,借助良好的投资和政策环境,


形成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井喷之势,曾经一年就冒出投资过千万元的棉纺织企业11家,被称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宋楼现象、宋楼模式。目前,全镇共有民营企业390多家,基本上是清一色的由本地农民创办的中小企业。
  从无到有,从星星点点到形成燎原之势,60年,德州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激发民资民力为主要特色的快速发展之路,涌现出一大批专业村、特色镇,形成了十大特色产业集群。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注册资金、从业人员分别达到99200户、12315家、363.8亿元、37.7万人。
  为把群众发展民营经济的潜力激活,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打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一是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民营经济主战场,实施了机关干部、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和各类能人五股力量带动战略,每年选派万名干部驻村帮扶,迅速扩大了民营经济发展主体。二是培大培强特色产业,选择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10个市场容量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特色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一套考核办法的 “五个一”工作法,构筑起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三是实施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带动战略,制定了 《关于鼓励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若干规定》。四是抢抓机遇,再造优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民营推动战略,催生德州市创业促进会和中国青年创业计划德州办公室成立,全市再掀初创业、再创业、创大业热潮。今年上半年,我市民营经济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81.2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120.8亿元、增加值535.8亿元,上缴税金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7%、20.6%、19.6%和17.7%。


从有益补充到绝对主力


  60年间,伴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德州市中小企业促进办法》陆续出台,我市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地位、认识不断深化,措施不断加大,从最初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到现在的“绝对主力”,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创造了德州经验和德州特色。
  1998年3月,将乡镇企业局、工商联和工商局的个体私营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在全国第一个建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三马一车”齐心协力抓发展。修订完善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26个部门出台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配套文件。市里每年对全市民营企业进行综合排序,排序前20名的民营企业,分别授予 “金星企业”、“银星企业”荣誉称号,法定代表人分别授予 “功勋民营企业家”和 “优秀民营企业家”荣誉称号,并给予经济鼓励。2003年,市政府拿出500多万元用于民营经济奖励,有效调动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2008年,落实了市财政每年200万元的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从2009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全市深入开展 “全民创业年”活动,大力实施民营经济 “十千万工程”,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信用联盟、续贷周转金、中小企业融资超市等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模式,再造民营经济发展新优势。
  十大特色产业快速膨胀,有7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实施1100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规模企业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万名能人初创业如火如荼。全市民营系统已获国家级品牌21个,中国驰名商标16件、中国名牌产品44个,省著名商标44件、名牌产品82个,跨入了山东省名牌大市行列。
  创业辅导基地、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和企业家培训六大服务平台日臻完善。全市担保公司总注册资金12.7亿元,累计为1.2万个项目提供担保贷款156亿元。省、市级创业辅导基地达到21家。省、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达到18家。全市企业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3家、省级27家、市级59家,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中国中小企业市县分网建设实现全覆盖。在国内知名高校培训企业家近万人次。
  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从业人员占城镇职工3项比重都达到85%以上,彰显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力。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体、财政增收的主体、干群收入增长的主体和扩大就业的主体,民营经济已成为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主引擎。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冯立潮 张德生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民营推动硕果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