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沃野丰登话辉煌
作者:杨德林本报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付振东 李成祥 李建
  德州具有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上就是一个农业发达地区,但以前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各种原因,导致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彻底改变了这一切。60年以来,德州农业发展历程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虽然也有波折起伏,但发展势头不可阻挡,呈现出物阜民丰、五谷丰登的胜景,农业、农村的面貌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生产体制大解放

  市农业局局长邵国君认为:德州农业的发展变化,最终要归功于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党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好措施。 “如果没有这些,农业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946年德州解放后,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精神,迅速开展了以分田、复查、颁发土地证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于1952年2月全部完成对农村土地的改革,真正实现了 “耕者有其田”,打破了存在几千年的土地封建剥削制,广大农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当年,德州农业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土地改革完成后,德州在 “变工队”的基础上开始了互助组的试点工作,并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6年底,德州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602个、农户38万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4371个、农户65.1万户,基本实现了完全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并于1958年10底实现了公社化,共建立人民公社114个。
  虽然人民公社 “一大二公”的弊病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此后德州农业依然在波折中稳步发展,尤其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真正为德州农业腾飞插上翅膀的还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德州迅速试点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落实了土地承包期的18年不变的政策。1982年,普遍实行了“大包干”,比全国普遍推行早了3年。
  “大包干”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种粮的积极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从这一年开始,德州开始逐步告别20年吃统销粮的历史,农民不再为吃饭发愁。
  此后,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德州农业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市场取向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大。1985年,德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 《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一号文件精神,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有效加快了农业的市场化步伐。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使德州农村和农业改革步伐明显加大,市场机制全面取代了计划手段,农业发展又进入一个高速期。党的十六大以来,德州农业发展进入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并于2006年依据中央政策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终结了中国绵延2600多年种地交皇粮国税的历史。
  农业生产水平大提高

  解放前,德州是一个穷地方,有一首歌谣 “庄户人家命不强,地瓜干子当主粮,光棍汉子守空房”来形容当时农业生产水平的低下和农民生活的困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使德州农民群众彻底甩掉了挨饿受冻的历史。
  1981年,德州粮食总产量达到32.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加5亿斤,人均占有粮食达到650斤,并超额0.8亿斤完成省下达的1.5亿斤粮食包购任务,农村家家 “粮满仓,油满缸,白面馍馍装满筐”。
  2008年,德州农业总产值达到380.56亿元,分别是1949年的82.7倍、1978年的47倍、2002年的3.4倍;粮食总产572.5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7.5倍、1978年的4.7倍、2002年的1.8倍;人均占有粮食达到2029斤,分别是1949年的4.3倍、1978年的3.6倍、2002年1.7倍,实现了全市人均1吨粮。2008年,我市粮食总产、小麦和玉米单产、人均占有粮食四项指标均居全省第一,实现了连续6年年年刷新、连续5年全省第一。
  2009年上半年,预计全市农业增加值89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800元,分别增长3.7%、10%。小麦生产在连续5年稳定增产的基础上,单产、总产再创我市最高水平;平均单产501.4公斤,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小麦整建制超千斤的地级市,农民日报、大众日报都作了专门报道,省政府为此向市政府专门发来贺信;临邑县10亩高产攻关田亩产716.61公斤,再创我市小麦单产最高记录,位居全省第二。
  不仅粮食生产,60年间,德州的棉花、蔬菜、水产养殖、林业、畜牧等都有了飞速发展。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了由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1949年的87.4:1.5:11:0.1转变为2008年的58.1:2.8:37:2.1,形成了南菜、中牧、东枣、西棉的区域发展格局。
  60年,也是德州由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迈进的过程,新设备、新设施、新品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完备的现代化农业灌溉体系的建立,使德州农业发展由 “靠天吃饭”向 “靠科技发展”、由 “藏粮于仓”向 “藏粮于技”、由 “广种薄收”向 “科技增效”转变,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53%。特别是温室大棚生产技术的引进,使我市蔬菜生产实现了四季常青,成为了供应京津蔬菜消费的重要基地,种植面积达到了230万亩。
  据统计,自1988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开发资金18.22亿元,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25个、科技示范项目9个,改造中低产田341.3万亩,全市80%以上的耕地被改造成高标准粮田。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达1169.66万千瓦,全市机耕、机播率、机收率分别达到99.4%、98.3%、99.25%。
  近年来,我市又大力发展品质农业,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形成了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覆盖关键环节的检验检测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8个无公害农产品、67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产品获得国家认证,认证面积达170.1万亩,带动基地面积410万亩。
  60年,德州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巨变,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深入人心。到2008年底,全市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家、省级29家、市级170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31.88亿元、利税61.87亿元、利润57.24亿元、资产总额523.74亿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70%、430%、770%倍和470%。
  农民面貌发生巨变

  71岁的张忠田,1939年出生在禹城市中街道办红布张村的一个贫苦家庭。解放前,他一家8口只能靠父亲给地主扛长活为生,和村里其他11户村民一样,住的都是土垒墙、茅草盖顶,一伸手就能够着屋顶的茅草屋。
  解放后,张老汉生活发生了巨变,先是分到了田地,填饱了肚子,又分别于1984年、1986年接连盖起了两座砖瓦房。2001年,村里出台了补贴政策,他仅花了5万元就分得一套130平方米的楼房。目前,张老汉一家13口人,共有平房2座、楼房6套,价值140万元左右,大儿子、二儿子还分别买了轿车。
  发生在张老汉身上的故事,是全市农民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60年间,我市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有人形容现在农民的生活是 “住高楼、坐汽车、烧暖气、吹空调”,和城里人生活没有两样。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6个“一号文件”,以 “多予、少取、放活”为方针,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村通电、村村通有线电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话、村村通油路,农民的居住、生活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59元,分别是1965年的125倍、1978年的120.4倍、2002年的2.12倍。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大批农民选择了务工经商,农民融入城市的步伐日益加快,农民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化,收入途径更加多元化,城乡二元结构逐渐被打破,农民的生活质量跃上了新台阶。
  2008年,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达到70%。全市每百户农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02台、电冰箱28台、洗衣机57台、空调8台、摩托车65辆、固定电话81部、移动电话102部、汽车2辆、家用电脑2台;全市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1.67平方米,水泥、砖混结构房屋占到90%以上。户用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发展迅速,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今年以来,我市又大力推进合村并居,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广大农民更加充分地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沃野丰登话辉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