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情系边疆无怨无悔
——张玉河从藏工作三十年
  一名不负党的重托的共产党员,不畏艰难险阻,30年如一日,倾其心力,为西藏地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进藏干部张玉河。
  1963年春,武城官寨公社党委书记张玉河带领干部群众刚刚战胜三年困难,便接到武城县委“去西藏工作”的调令。张玉河从小生长在农村,从1943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基层工作,是1963年德州地区唯一的进藏干部。
  无兄无弟的家庭现实,使张玉河多了一份牵挂,但他毅然说服了家庭,辞别了老母、抛下幼小的儿女到省委报到。全省进藏干部14人,由济南乘火车到徐州,再由徐州转车去兰州。到了兰州便不通铁路了,这一行人就乘货车向青海进发。青海地势高峻,道路崎岖,空气稀薄,缺氧高寒,走不多远便感到胸闷、气短、头疼。路过火焰山,穿越千余里的沙漠,到了唐古拉山,气候更加恶劣,以致有两人休克。司机不敢停留,到了沱沱河,有人又出现了上吐下泻,只好停下来待几天,等适应了再走。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直走了3个多月才到拉萨。
  到了拉萨,空气更加稀薄,好多天喘不上气来,做饭七八十度就开锅,米饭半生不熟,牛羊肉也炖不烂,好多人吃了拉肚子,并不习惯吃糌粑、喝酥油茶。尤其是语言不通,影响与藏民的交流。这批进藏干部,进藏语学习班,学民族政策,边防政策,学说话、学风俗、学吃饭,与藏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逐渐地适应了。他们像藏民那样用手抓糌粑,喝酥油茶,吃牛羊肉,一样地匍匐在地跪拜……
  在拉萨1年以后,张玉河被分配到东线边防站做边防工作,任区委书记。2年以后调昌都地区昌都县工作,在县委常委分工负责农业。张玉河到基层很快发现这里藏民吃水十分困难。这个县有两条河,一是扎曲河,一是昂曲河,藏民吃水世世代代靠这两条河,男挑女背艰难地走在陡峻、曲折的山路上,有的几里,有的十里八里,翻山越岭才能把水弄到家。因为取水困难,有的常年不洗脸,更不能洗澡。担水、背水的男女劳力,还能在取水时在河边抹一把脸,但常常因为取水、洗脸滑到河里被水冲走。张玉河把这种情况提到昌都县领导的议事日程,带领当地有经验的藏族同胞爬山越岭,踏遍了就近的山区考察,并亲自主持制定了工程的实施方案。决定在河里设抽水管道,用水泵提水到建在高处的3个大型蓄水池内,再通过管道分别输送到7个通向居民点的自来水站。这项工程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投资20余万元,靠肩扛、手搬这些近乎原始的施工办法,完成了工程建设,一举解决了昌都地区、昌都县和当地3万多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结束了当地藏民千百年来肩挑背扛吃水的历史。当藏民在自来水站取水时,都双手合十,不停地颂念“扎西德勒”,非常地满足和高兴。
  西藏的地理环境非常恶劣,交通、信息非常闭塞,再加上时常发生的雪崩、泥石流等灾害,使当地的交通始终处于瘫痪状态,造成了昌都县的贫困和落后。因此,修一条畅通的公路,成了张玉河的一大心愿。但修路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由于昌都县经济贫困,就只能通过向上级申请一点、向社会融集一点、自筹一点的办法,按照分期分步、循序渐进的原则,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进行公路的修建工程。经过6年艰苦不懈的努力,陆续在全县修起了由县到区的5条公路,全长400多华里,惠及沿途许多乡村。过去骑马两天的路程,通公路仅需2个小时。为保证工程质量,张玉河始终坚守在施工现场,督促工料筹备和施工进度。特别是在一次押送石料的途中,发生了车祸,致使其当场昏迷,身体多处骨折,他被送往医院后,持续5天昏迷不醒,医院先后下达了7次病危通知书。到了第6天,张玉河终于从死神那里挣扎回来。这以后,他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经常头晕,一直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张玉河在藏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受到了藏民的爱戴,在他住院期间,病房内一直挤满了前来探望的藏民朋友,他们一直在颂念着经文,为张玉河祝福和祈祷!
  为改善藏区农业的落后面貌,张玉河深入到沙贡区蹲点包区,帮藏民改进生产条件,抛弃了 “木犁”等落后农具,手把手地教藏民如何使用新式机器,改进施肥浇水方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77年,昌都县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青稞亩产由50公斤增到了150余公斤。过去昌都县不种小麦,经过推广小麦种植面积占到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亩均单产达到300余公斤。
  进藏干部有3年一次的探亲假,但是忙起来便顾不了这些,就一拖再拖,有时十年八年回不了一趟家。张玉河在1981年2月接到家中“母亲病重”的来信,自己赶到家时,母亲已与世长辞。想到母亲一生艰辛,他跪在墓前,抚坟大哭。
  张玉河,这位普通的干部,已在昌都县家喻户晓,群众都视其为亲人,视之为给自己办好事的人、最信赖的人。而一位藏族姑娘加勇措姆,爱慕这淳朴、忠厚、善良的单身汉族干部,并与之结为连理。随着日月的推移,她给这幸福的家庭里增添了天伦之乐,也使年事日高的张玉河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照。更令张玉河欣慰的是,加勇措姆已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和县局的领导干部。
  离休年龄到了。张玉河退下来后,热心不退,帮这帮那,又忙了好些年。在成都,领导照顾给了房子住下来以后,他还不断到昌都转转看看,看到后期来的援藏干部在那里兢兢业业和取得的成绩,以及藏民努力的成果,感到很高兴、很欣慰。
  拳拳报国心,悠悠故乡情。这位把大半生献给西藏无怨无悔的老同志,进入新世纪之初,他行程万里回到了老家东临运河、西靠清凉江的农村——十八里庄,在自己的老宅基上修了几间屋居住下来。如今,八旬高龄的他愉快地颐养天年。
  □姜溪波 刘国辉 张庆宾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情系边疆无怨无悔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副刊·书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