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壮观的场面——3000人面对电脑、目不转睛,评判55.78万名考生的220万份高考试卷。
12日下午,记者来到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和高考阅卷现场,了解了高考网上评卷的全部流程。网上评卷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将纸介质答卷扫描生成图像,选择题部分由计算机对考生填涂的信息点比对标准答案自动给分,非选择题部分由评卷教师在计算机网络上对考生的答题图像进行评阅给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说,网上评卷把多年来人工评卷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和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控制评卷误差,保证考试公平、公正。
2009年全国有28个省区市采用网上评卷。
扫描结果十分清晰 经过武警和当地考试机构的严格检查,记者首先进入设置在河北省考试院的答题卡扫描现场。宽敞明亮的大厅内,100多名河北某司法院校的学生经过培训,正在按照流水线操作、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在26台高速扫描仪上分科目进行高考答题卡的扫描。
大厅内,没有人说话和随意走动,只有机器规律地发出扫描纸张的声音。从提取到拆装,从扫描成像到存储结果,从抽查扫描结果再到把试卷再次封缄、保存,每一道工序都有专人负责登记、监督。为了确保试卷不受损受污,所有人员喝水均要在室外进行,所有拆封和再次封缄方法均要遵循严格程序。同时,为了体现对考试纪律的尊重,每个考场的主(监)考教师留下的考场记录都要与答卷对应、核实。
记者随意抽取任何一台电脑上的扫描内容,可以看到:不论考生的字体或书法如何,答卷内容都十分清晰,一目了然。
“广大考生只要按照考试的要求作答,从未发生扫描遗漏或模糊的情况。”一位姓刘的扫描员告诉记者。从考试结束时刻起即以考场为单位被封缄的试卷从全省1.9万个考场被护送至省考试院,实行24小时监控保管。
在命题人员的指导下,答题卡上的答案将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的帮助下,按照答题指定位置被分割成一系列答题图片,通过省考试院的服务器被传输到阅卷平台,随机抽取并发放到等待阅卷的教师面前。阅卷教师所能看到的只是他所负责的某道答题,而非整张的答卷。
判分误差降至最小
正式评卷开始后,每天早上7时30分,教师们会按照事先打乱编排的评卷小组就座,按照分工查看电脑随机分发给他的某道答题图片,并根据已经制订的评分细则对答题进行评判。“因为有了‘多评模式’,现在基本不会出现误判或错判的情况。”一位姓胡的语文科目基础部分阅卷员说。
据河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李石介绍,所谓“多评模式”,就是当评阅非客观题时,同一名考生同一答题的两位阅卷员所给的分数差在事先规定的差值内,计算机将自动取两个结果的平均分作为这道题的最终得分。反之,评卷系统将把同一道题随机分发给第三位教师,如果第三位教师所给分数与前两位评卷教师其中一位的分数差在差值内,计算机自动求平均分确定分数;如与前两位评卷教师分数差均在差值内,则以差值小的两个分数的平均分作为该题的最终得分;若两个分数差值相等时,取三个分数中较高的两个分数平均分作为该题的最终得分。如都大于规定差值,评卷系统则将该题的答案图片自动分发给学科评卷领导小组,由学科组长组织专家最后确定一个合理的分数。
高考主观题评分误差的困扰一直存在,许多家长和考生都很担心作文的评分是否公正、合理。
如今,在河北省语文高考作文的评卷现场,由大学中文系教师和非高三年级高中语文教师组成的阅卷员首先要通过“多评”模式、按照同一立意、表达等计分项目进行评阅。同时,省级评卷质检组、学科评卷专家组和评卷试题小组将分成独立的三级监控,实时通过电脑的自动统计功能抽查教师的阅卷状态,并及时对评卷教师进行提醒。按照工作程序,评卷教师工作一定时间后必须强制性休息,保证教师们的工作状态。如果一个评卷员评判结果存在异常,这名评卷员将获得“黄牌”警告甚至会被“红牌”罚下,他所评判答题将被提取并重新进行评阅。
一位在省级评卷质检组工作的语文特级教师为记者演示:如果一篇作文在 “多评模式”下仍有悬念,专家随时可通过网上对话或电话直播的方式建议对作文进行重新评判。同时,对满分、高分、低分、零分、问题卷等都要进行检查。
科技护航高考公平
2000年以来,一些有条件的省份开始尝试进行网上评卷,受到了考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阅卷的安全、效率和质量均大大加强。针对各地使用设备和软件不统一的情况,为加强管理,教育部在以往文件和要求的基础上于2008年细化、完善了网上评卷规范,对试卷的答题卡印刷、图像切割、管理流程、信息安全、评分误差控制以及如何监控评卷质量等均作出明确规定,并给出详细的技术、测量参数。
各地以这项规范为最低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网上评卷的实施细则。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李石说,河北在进行网上评卷时,不仅作文和主观题采用 “多评模式”,在理科的非客观题中也实行这一做法。如此一来,即使一道物理或化学题的答案设计了多个给分点,考生的任何答题努力都不会被忽略。
专家指出,高考网上评卷是高考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每一位考生答卷上的每一项得分,都凝聚了国家和地方巨大的投入,反映了科技水平和考试制度的进步,也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