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甘肃兰州,经临洮,车窗外阡陌纵横,满眼绿意盎然,清澈的洮河水依着山势蜿蜒流过,使人一时间有了置身江南的感觉。就在这片绿意之中,出现了一座云雾缭绕的高山,这便是驰名陇上的名山——莲花山。莲花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北民歌“洮岷花儿”的发源地,更是洮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
高峡平湖出自莲花 莲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南部的康乐、临潭、卓尼三县境内,总面积1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是黄河一级支流——洮河上游一片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生物多样性基地,是甘肃省有名的风景旅游区。唐代诗人王维描写的“孤巢鹤影凌空见,古寺鲸音隔涧闻”,说的就是这里的意境。保护区内野生生物资源丰富,主要保护对象为麝、斑尾榛鸡等珍稀野生动物。
莲花山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2003年6月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的生态作用十分重要,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是我国西部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针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干旱地区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区内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包罗了从温带到寒温带的自然景观,是欧亚大陆上从温带到寒温带主要植被类型的缩影,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据统计,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90科346属745种,列为国家保护的有星叶草、桃儿七、野大豆等11种和兰科植物15种;有野生动物76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7种,属于国家Ⅰ级保护的有马麝、林麝、斑尾榛鸡等8种;属于国家Ⅱ级保护的有马鹿、苏门羚、蓝马鸡等29种。
西北“花儿”的故乡
莲花山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名山。旅游主干线与甘肃省道311线相连,距省会兰州160多公里,有“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庐山之美、峨眉之秀”的美誉。
莲花山的历史悠久。早在明代初年就被辟为佛教、道教名山,有古建筑上千间,现遗存的文物古迹有50多处。位于唐坊滩的莲花宝殿,是我国大佛殿建筑中的重要建筑,曾有赵朴初、黎泉等名人书法家撰写匾额楹联,为莲花山增添了人文色彩。
使莲花山成名的是莲花山的 “花儿会”。作为中国西北民歌“洮岷花儿”的故乡,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这里有盛大的莲花山“花儿”会。届时,来自周边康乐、临潭、卓尼、临洮、渭源、临夏等10多个县的汉、回、藏、土、东乡、撒拉、保安族民俗歌手在这里聚集,自由结伴,游山玩景,尽情对歌,此时的莲花山成了一片歌声的海洋。“花儿会”最初是一种与庙会祭祀活动有关的民间集会,人们在风和日丽之际,来到风光灵秀、寺庙林立的地方,向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也利用这难得的农闲时节游览山水风光,交流感情。许多年轻人也同时祈求婚姻圆满,年轻异性之间也在用歌声进行试探交流。久而久之,男女间唱“花儿”成了庙会的重要内容,随后逐渐演变成了“花儿会”。
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生态屏障 莲花山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著名山地之一,地跨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地带,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同时,它以迤逦高大的山体和森林,有效地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侵袭,明显地减弱了山地水土流失,既涵养水源,又调节气候,是洮河流域的天然生态屏障。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当地社区居民的生命之源。
随着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全面实施,莲花山保护区更为有效地改善了黄河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当地农业生产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莲花山保护区通过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大力开展森林旅游、林业生产等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地方群众参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林区群众修建水塔,解决了饮水问题,修建移动通讯塔,把人口、管理、环境和发展四者有机结合起来。 □文/图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