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粽招魂、龙舟竞渡、骚坛诗会……自去年开始成为国家法定节日以来,端午节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古老的端午传统习俗融入了更多的现代色彩得以传承发扬。
传统节日渐成 “文化节”
又是一年端午到,粽子与艾叶齐飘香。在屈原故里湖北秭归,与往年不同的是, “中国·湖北屈原文学节”拉开序幕,13项文学活动陆续亮相,让今年的端午节文化味更加厚重。
在屈原诞生地——屈原镇的乐平里,明清以来活跃着一支叫 “骚坛”的农民诗社。每年端午,诗社都要举行诗会,比文赛诗,凭吊屈原。
多位诗人用土腔土调吟诵自己的诗作,本地小学生则朗诵屈原名作 《橘颂》, 《致橡树》《雨巷》等几首爱情诗也被选入朗诵的名单。刘益善、董宏量、祈人等文化界人士诗祭屈原,很多诗作都是在秭归江边一挥而就,随性自然。
在本届文学节期间,还举办了第二届 “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大赛从2月中旬开始向海内外征稿,海内外3536位诗人踊跃参加,收到诗歌6155首,年纪最大的达85岁,年纪最小的仅7岁。最终,包括 《一个人的祖国》在内的14件作品荣获大奖。
传统习俗在文化中传承
在80多岁的伍淑芳老人记忆中,端午节虽然赶不上春节,但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位在武汉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到来之前,家家户户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端午节当日,大人们早早起床,在自家门前插上艾叶,不少人家还会在屋子正中挂上钟馗 “驱鬼”。这天,出嫁的姑娘回到娘家,与一家人围坐一圈用五彩线包粽子,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礼仪。
表面上看,端午节好像是一个民俗节日,在倡导科技文明的时代,还有些迷信色彩。其实,这个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具有其他节日无可替代的深刻意义。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品德的民族大节,走过一个漫长的历史岁月,其文化内涵也逐步深化充实。
“原来过端午节,往往家人聚在一起饱餐一顿,其乐融融。现在放假了,仅有饭局显然不够。”家住汉口的胡先生约了几位车友,携妻带子,前往邻省进行为期3天的自驾游。
他说,国家将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无疑给这一传统节日融入了现代元素,小长假催生的假日经济,正在改变国人传统的过节习惯。
民族传统在文化中流传
武汉大学一位民俗学专家说,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凸现了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陈建宪说,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几乎快不知道我们一些传统节日的意义了,而过西方 “情人节” “万圣节”“圣诞节”等,正在年轻人中形成时尚。他说,端午节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人们击水而歌,奋笔成吟。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式过端午节,很符合端午节的起源。
陈建宪说,将来,端午节很可能像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其实用功能和宗教意味淡化,而纪念性、娱乐性更突出,并在现代物质条件和精神需要的基础上获得更大发展。
□廖君熊 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