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1:5月27日,头戴“秭归鸟”帽子的龙舟选手在赛前展示秭归龙舟习俗。
图片说明2:5月27日,沈阳市铁路实验小学学生在一起交流自己了解的端午节习俗。
又是粽叶飘香时节。今年端午节期间,除了吃粽子外,各地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开始多起来,端午节不再给人就是 “粽子节”的印象。
端午节期间,地处西北内陆的银川市不仅第一次引进江南风俗龙舟比赛,还将在端午节当天举行鸣钟击鼓、诵祭文、行礼等活动。宁夏一些旅游景点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游园活动,学生可以免费体验采百药、采茶等民俗。民俗活动增多,使传统的端午文化在与现代生活互动中更加多彩。
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亮丽明珠,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西方文化传播,端午节等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色彩变淡,吃喝似乎成了不少节日的主要特征。端午节除了一缕粽子的清香外,很多人对插艾叶、佩香囊、拴五彩绳等民俗知之甚少,原本丰富多彩的节日失去了文化魅力,公众参与兴趣越来越淡。每逢传统佳节,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成为一些社会团体、文化学者探讨不休的话题。
虽然国家已把包括端午节在内的四大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范畴,但要让传统节日吸引百姓积极参与,要有一个节日文化普及过程,还必须充分赋予其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让传统节日显示其质朴、美好的一面。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推动下,一些曾被遗忘的承载着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重新在一些地方活跃起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也从过去靠政府推动发展到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部由百姓演奏的恢弘乐章。当人们用各自传统或现代的方式演绎传统节日的精彩时,传统文化必然会既有形又有神地活起来。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始于西晋 据新华社天津5月27日电 过端午节,自然少不了美味可口的粽子。民俗专家介绍,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剑国介绍说,人们传说粽子是投入水中来祭吊屈原的。据相关文献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江后,他的妻子往水中投放食物来祭奠他。屈原托梦给他的妻子说:“你投放的食物都被蛟龙夺走了,龙怕见到五色丝线。”他的妻子就用五色丝线把食物缠住,这样蛟龙就夺不到投放给屈原的食物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家家户户端午节包粽子,这一风俗流传至今,并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内容。
李剑国表示,吃粽子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只是民间百姓对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怀念与爱戴,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据有关资料介绍,粽子,又称角黍。角黍的做法是把粽叶泡浸,以肉、枣、豆沙等为馅,包成三角或四角形状,蒸煮熟而食之。
闰五月不“闰”端午
新华社南京5月27日电 闰五月有两个“五月五”,那是不是意味着有两个端午节呢?对此,民俗专家表示,闰五月并不“闰”端午。
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表示,按照民俗的相关规定,任何一个节日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固定名称、固定习俗和固定日期。“端午节”应当是阴历第一个五月的 “午日”,所以今年只有5月28日才称得上是“端午节”。至于今年6月27日第二个五月初五,那是不能算是端午节的。
由于闰五月,今年农历年的天数变成了384天,比阳历年多出了19天。随之也出现了一些历法现象,其中最为公众熟知的便是“两头春”,即今年农历年有两个立春日。
记者了解到,此前社会上流传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如今年农历年“两头春”,因此适宜结婚生子,明年农历年无春,所以不宜结婚生子。目前,网上也流传着一些闰五月意味着吉祥,有人甚至还将其与股市相联系。
对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闰月只是正常的历法现象,与吉凶祸福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
中国有36个民族过端午节 据新华社沈阳5月27日电中国民俗学会名誉会长乌丙安教授说,经过最新调查考证,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满、蒙、苗、彝、畲、锡伯、朝鲜、土家、达斡尔等36个民族都过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全民性的民俗大节,但不同地区风俗各异。
乌丙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端午节的本源是在酷暑之前的一次全民性避瘟驱毒、防疫祛病活动。但在传承过程之中,端午节又加入了祭奠爱国诗人屈原、祭祀伍子胥、纪念勾践或孝女曹娥等不同内容的政治或道德色彩,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版本”,使其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罗博 张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