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
——记在地震废墟上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而英勇奋战的中国共产党人

  这是一面面更加鲜红的旗帜——
  在曾经的碎石瓦砾中,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线,充分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广大受灾群众最可靠的领路人、最信赖的贴心人。
  这是一个个无比坚强的身影——
  在曾经的裂肺撕心中,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方,勇于承担最危险、最繁重的工作任务,践行着党的宗旨,体现着党的先进性要求。
  这是一双双充满力量的大手——
  在曾经的残垣断壁间,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沿,奋力开拓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默默奉献,鼓舞着灾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危难来临,从未压弯共产党人的民族脊梁;困难考验,不能摧毁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
  在艰巨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面前,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模范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与灾区群众患难与共,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双手重建家园,劳动创造未来。无限的生机、活力和希望,正在灾区处处涌动……
  无论天塌地陷、桥断路绝,不论满目疮痍、饱受创伤——

  震不垮共产党人万众一心、恢复生产的精神和信心

  吓不倒共产党人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意志和力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
  在挫折中奋斗,在逆境中淬炼;在悲痛中崛起,在废墟上前行。抖去满身尘土、揩干伤口血迹,英雄的共产党人团结带领灾区人民群众鼓足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又踏上了恢复生产的艰辛征程,又投入到重建家园的滚滚洪流。
  从那一刻起,党中央的牵挂关怀、决策部署如同熠熠明灯,始终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照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路。
  2008年最冷的深冬时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四川地震重灾区,实地了解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
  走进都江堰市首批板房小区幸福家园,总书记告诉居民田传贵,中央的同志都很牵挂灾区群众,惦记着你们能不能暖暖和和地过冬、能不能过好灾后第一个新年。
  东汽厂房机声隆隆,车间焊花闪闪。总书记来到这里,详细了解公司地震后遭受损失和恢复生产情况。当听说企业在震后不久就迅速恢复生产、2008年已实现年产100亿元的目标,总书记感慨地说: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东汽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 ‘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是好样的!”
  ……
  一份份 “特殊的爱”,正由千千万万共产党员汇聚。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广大共产党员立即行动起来,自愿交纳 “特殊党费”支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带头交纳抗震救灾 “特殊党费”,广大党员积极响应。中央组织部设立抗震救灾 “特殊党费”专用账户后,全国共有4556万名共产党员自愿交纳 “特殊党费”97.3亿元支援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
  去年下半年,中央组织部将全国党员自愿交纳的 “特殊党费”一次性划拨给民政部中央财政汇缴专户,并会同国家发改委、民政部、财政部对 “特殊党费”的使用管理监督提出明确要求。 “特殊党费”全部用于支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五个灾区省 (市)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主要是帮助每个极重灾县 (市)重建中学、小学各一所,帮助每个重灾县 (市)重建一所中学或一所小学;帮助灾区县 (市)援建房屋倒损农户住房等民生项目;帮助极重灾县 (市)和重灾县 (市)重建和修复因灾受损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等设施;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发放慰问金。
  广大党员踊跃自愿交纳 “特殊党费”的自觉行动,不仅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也充分显示了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体现了党的先进性,在党内外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
  一个个在建的工地,热火朝天。一阵阵校园读书声,琅琅回荡。一座座新建的房屋,拔地而起。
  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累计下拨汶川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417.94亿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922.44万人——
  下拨临时生活救助资金82.74亿元,救助“三无”和 “三孤”人员922.44万人;下拨后续生活救助补助资金25亿元,救助对象349.25万人;下拨倒损房屋农户住房重建补助资金300亿元,支持灾区农户住房重建;下拨地震灾区冬春临时生活救助资金6.25亿元,用于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
  重生的脉搏在跳动,燃起的希望在升腾。
  在陇南地震灾区,一间间新房封顶,一个个新村初具规模,受灾群众正热火朝天地重建家园。成县抛沙镇转湾村的重建点在一块隆起的台地上,不断有拉着水泥和砖的车辆进入,转湾村党支部书记苏智广介绍,按照施工计划,6月底就可达到入住条件。炎热的太阳下,彭州市小鱼洞镇江桥村灾后重建统规自建点 “博爱新村”正在进行热火朝天地建设。 “这里的139户将在5月30日之前全部完工。”江桥村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强说。在 “博爱新村”不远处,一个有80户的统规统建点的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江油市大康镇星火村灾后住房集中建设点,一片新楼即将迎来主人。在村党总支带领下,星火村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群众监督的方式,基本建成10栋216户。村民唐天玉满脸喜悦地说: “今后,我们将像城里人一样生活。”

  恢复生产不容缓!共产党人充满信心;

  重建家园不容迟!共产党人充满力量。

  目前,四川省各级基层党组织共动员120万名党员组成2万多支服务队,把服务群众作为天职,想其所想,解其所难,帮其所需,活跃在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成为群众奋起的榜样、救灾重建的主心骨。
  在雅安,1200余支 “党员服务队”为受灾群众解决建房选址、信贷资金等实际问题。
  在江油,青莲镇裕光村组建 “党员心理课堂”,让党员对群众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安抚,帮助群众走出心理困境。
  在茂县,太平乡党委聘请农业专家为群众提供脱毒薯栽培繁殖等实用技术培训,以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灾后恢复重建。
  在安县,建立党员责任区600余个,设立党员示范岗1200个,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达3万余件……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砥砺精神品格。
  英雄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用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
  双手,擎起一片安身的天;双脚,踏出一块立命的地——
  埋掉痛苦、愈挫愈奋的共产党人,相信生命永不息
  挺起胸膛、愈挫愈强的共产党人,坚信生活仍继续
  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
  四川省什邡市八角镇党委书记邢光敏的老父亲在地震中失去了生命,为有效抓好全镇抗震救灾工作,邢光敏没有回过一次家。直到抢险工作告一段落,他才用电话与家人商量着将老父亲的遗体火化,把父亲的骨灰盒停放在殡仪馆,又强忍悲痛,逐个村组开会宣传,指导全镇的灾后重建工作。
  这样感人的故事,在八角镇比比皆是——
  五马村党支部书记伍昌林天天坚持到每个组、每个院落,关心安慰村民,在救灾物资发放上,坚持 “先困难群众、再一般群众、后党员干部”,组织民兵昼夜巡逻,确定专人做好卫生防疫,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群众情绪稳定。
  天桥村四组党员刘刚文,从40里外的打工地回到一片废墟的家乡,立即组织干部群众生产自救。他和妻子从自家倒塌的房屋内刨出仅剩的粮食、炊具、花胶布,在自家的废墟上建起了简易帐篷,升起了炊烟,使140多名群众安定了下来。
  新拱村党支部书记苏代兴带领12名村民对受灾群众实行挨家挨户排危、帮扶和指导,为120户受灾群众提供技术、劳力支援;双桥村党支部书记汪正聪和村 “两委”干部,为受灾群众免费送来了建筑材料……
  逝者安息,生者哀痛。逝者远逝,生者奋进。
  北川羌族自治县陈家坝乡原党委书记赵海清,2008年12月调任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财金办主任。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赵海清父母和儿子遇难,妻子严重受伤。但他顾不得看望家人,一直奔走在陈家坝乡抗震救灾第一线。直到震后100天,才终于走进了已成废墟的北川县城,祭拜自己遇难的亲人。
  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赵海清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第一线。去年8月中旬患上重感冒,一拖就是半个月,到9月初拖成了肺炎,即使这样,他也没离开岗位,经常是打着点滴开会,一边输液一边做群众的疏导解释工作。由于长时间缺乏休息和压力太大,在9月中旬,他身体出现了胸闷、胸痛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 “过度劳累,心脏乏氏窦瘤破裂,主动脉瓣重度反流,须立即手术治疗。”在组织的要求下,他才去成都接受心脏修补手术。
  2008年9月24日凌晨,特大洪灾又袭击了陈家坝,躺在成都病床上的赵海清伴着惊雷打了一夜的电话,指挥乡里抗洪救灾。手术后出院时,医生告诫他不要太劳累,最好休息半年左右再上班。11月初,组织上考虑到他术后身体状况和照顾地震中残疾的妻子,拟调他到绵阳市区工作,而他却毅然选择了留下。
  如今,在财金办主任这个岗位上,赵海清奔走在全县的20多个乡镇,千方百计为群众建设永久性住房、恢复生产提供金融信贷服务。
  旺苍县张华镇九台村党支部书记陈诗聪,2008年3月,他的妻子被查出食道癌晚期。还没有等他从这沉痛的阴影中走出来,汶川大地震发生了。本该是在家精心照料妻子的时候,他却整天在解决恢复重建难题,无暇顾及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儿子时常抱怨他,陈诗聪却强忍着悲痛说: “孩子,你多担当些,我是村书记,还有1000多人指望着我呢,我只能顾这大多数了。”
  2008年12月1日,受灾群众农房集中建设正处于关键时刻,噩耗传来:妻子去世了。百姓的事大于天,陈诗聪把悲痛压在心底,让儿子在家安排后事,白天仍然坚守在建设工地。第二天,把妻子安葬入土后,他又重回了建设工地。重建户朱建华含着泪水说:“通过这件事,我们真的认识了陈书记,明白了什么叫共产党人的舍小家顾大家,他是我们的贴心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靠自己双手建家创业呢?”
  “立玉柱全靠共产党,架金梁感谢政府恩”。
  这副甘肃成县受灾群众张贴的对联,用朴实的话语展示着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言行践行着党的宗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赞誉。
  你支持着我、我支持着你,你帮助着我、我帮助着你——

  共产党人埋头苦干、共克时艰,倾真情建起幸福家园

  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共渡难关,尽全力筑起美好村庄

  “叫我唱歌就唱歌,唱个五谷得丰登……”
  2009年元旦的清晨,天空飘起了细雨,在四川省达县青宁乡岩门村火岩灾民安置区,一排排依山而建的青灰色新楼房上空升起袅袅炊烟。
  鲁登竣一家正在村口杀年猪。在热气腾腾的锅灶前,他一边忙着烫猪、刮猪,一边对妻子王新芬说: “市委领导亲自来帮我们修房建屋,大家都要发奋要把岩门重新建出个新样子。”
  熟悉崇州市鸡冠山乡岩峰村党支部书记杨树林的人都知道,他成天抱着个村村通电话,在村里来回走着。 “这里手机没信号,村子又大,老百姓、乡上有事全靠它。”为更好地服务群众、保障灾后重建顺利进行,抱着电话的杨树林成了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不认识的人找他时,村民们哈哈一笑: “抱着打电话的那个就是。”
  村民们重建家园,杨树林抱着电话不停穿梭在施工现场。巡查安全隐患、监督建筑质量、督促合理用地,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传政策、讲解安全常识、提出整改方法。晚上,杨树林继续抱着电话,和联防队员一起,四处巡逻。在他不知疲倦的工作下,全村未发生一件安全事故和和治安事件。老百姓夜不闭户,安安心心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
  从地震到现在,从抗震救灾到灾后重建,杨树林一天也没有休息过,一刻也不敢松懈下来。 “地震前我们村有12家农家乐,估计今年5月将发展到30家,到时山里的土特产又能卖上好价钱,村民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在杨树林的带领和鼓舞下,经历磨难的岩峰村,正逐步重现往日的生气,朝着恢复发展的道路前进。
  在江油市三合镇松林村,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忙碌奔波的身影,他是绵阳民航管理局下派到江油三合镇松林村支持灾后重建的干部方波。面对灾后重建任务重、政策多的实际,方波担起了重建工作的 “宣传员”,每天挨家挨户地与需要建房的农户谈心,给农户宣传农房重建、农行贷款等相关知识,帮助群众树立重建信心……
  在九寨沟县罗依乡的老百姓中,提起乡党委书记韩德龙,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
  地震让罗依乡严重受损,面对137户农房重建、515户农房维修加固的任务,面对着时间紧、困难大、任务重的现实,韩德龙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满怀信心带领全乡干部群众重建新罗依。一年后,新村寨重生了,在群山环抱之中,一座座农房错落有致,黄墙黑瓦,白檐红边,和谐而美丽。
  一年来,韩德龙带领着全乡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合力建设的结晶。面对繁重的重建任务,没有先例可行,如何重建、重建成怎样的格局一度成为他思考最多的难题。带领党政班子成员到邻近的甘肃省文县实地考察灾后农房重建后,他连夜召开班子成员会,商议确定全乡重建方案。在灾后重建中,他始终坚持把灾后重建与基础设施建设、风貌改造相结合,力争通过灾后重建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我是农民的娃,我要做好老百姓的事”,韩德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广元市教育局干部何高远,下派到木鱼镇任党委副书记,他主动担任木鱼村工作组组长,扑下身子,深入基层,和群众交朋友,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良好的环境——
  积极协调重建资金22万元用于木鱼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木鱼村的农房重建已建成696户,占全村的70%以上。他协调木耳培植技术培训100余人次,规划了竹荪栽培基地200亩、蔬菜大棚20个……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汇聚成无穷的力量,激励着共产党人与灾区群众鱼水相依、血肉相连、患难与共。
  这是一种摧毁不垮的力量;
  这是一种不离不弃的力量;
  这是一种守望相助的力量……
  爱心洪流,涌动真情波澜;血脉相连,回响动人旋律——

  真诚的奉献让条条道路、座座房屋连着无限深情

  亲切的话语让颗颗心灵、个个身影透着无比坚强

  责任,焕发了共产党人的激情;
  使命,激发了共产党人的斗志。
  顶余震、战酷暑、斗严寒。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北京、辽宁、河南、河北、山西、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天津、黑龙江、重庆、江西、吉林等19个对口援建省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用自己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用忠诚和热血,推动援建工作有效开展。
  2008年7月21日,湖北省黄冈市援建办带领320名援建工作者抵达汉源,开展大堰乡中心小学、马烈乡中心小学和跃进堰灾后恢复重建三个援建项目建设。
  工地、生活困难重重——
  偏远乡镇没有集市、菜场,援建专班3天采购一次蔬菜,用车运送到工地;吃不惯当地饮食,专班人员轮流值班,自己生火做饭,繁忙时一连7天吃方便面;3个工地相距遥远,为便于统一指挥,援建专班在九襄镇租一套民房,三、四个人挤住在一间小屋……
  “辛苦了,可敬可爱的黄冈亲人!感谢了,可敬可爱的黄冈亲人!汉源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大堰儿女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大堰乡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马雯佳满含深情地向黄冈援建者表达心中的谢意。 “黄冈市援建者把我们汉源人当作亲人,把援建当成建设自家的家乡。作为汉源的受益群体,应该在生活上为黄冈市无私的援建者们服好务。”马烈乡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杨国琼每天来到工地,帮助黄冈市援建者洗衣做饭。
  “寒冷冬天,青川县乔庄镇张家村10多个人主动放下手中的活,卷起裤腿,光着脚丫,下到两尺多深的河水中,帮宁波市援建指挥部乔庄分部推一辆陷在河中的黑色轿车,不为钱财,只为感恩……”基本上,全青川人都知道这件事情。
  乔庄镇张家村二社曾参与推车的张良山说 “宁波人不远万里来帮助咱们,是咱们的恩人。帮恩人推一下车,算不上什么!”宁波援建指挥部乔庄镇分部于去年8月27日到达青川。在得知地震让乔庄镇张家村小学教室全部成危房后,乔庄分指挥部就决定对村小实施加固、加顶密封、开窗、通电等过冬改造措施。在乔庄分指挥部的帮助下,乔庄镇的茶树村小学和大沟村小学也得到了同张家村小学一样的援助。3所小学的100名师生在地震后都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大沟村小学学生赵秋玲说,以前阴天或下雨天,教室里很暗,黑板上的字也看不清楚。现在,什么都能看到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江苏省援建人员克服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气候异常、水土不服等困难,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工作。很多同志立下誓言: “绵竹不美好,我们不回家”。
  江苏省援建指挥部2/3以上工作人员血压明显升高;有的指挥组人员长期居住板房,加上气候潮湿患了关节炎;有的同志亲人刚刚去世,有的同志亲人住院开刀还没有脱离危险期,有的同志小孩出生才几个月就奔赴工作岗位;有的同志孩子即将高考、中考,有的同志主动推迟婚姻,南京指挥组副指挥贾德裕一边打着胰岛素一边现场指挥,江阴指挥组进驻清平开工建设时,周边老百姓还没有人敢回家。但他们不讲困难,不辞劳苦,坚守岗位,自觉奉献。
  项目救灾、产业救灾、人才救灾、科学救灾……
  广东省惠州市援建指挥组一来到汶川县三江乡,就立即组织党员骨干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深入各个村社、学校、医院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迅速提出 “突出救急救民,落实政策救灾”援建思路,有力推动了灾区重建工作。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广大援建工作者艰苦努力、日夜奋战,惠州市援建汶川县三江乡三年的任务,仅用一年时间现已基本完成。
  爱在,希望就在——
  共产党人伸出一双援手,就是握住希望。
  爱在,温暖就在——
  共产党人献出一份爱心,就能撑起未来。
  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大的灾难,我们也走过——

  紧紧挽起坚强臂膀、满怀希望,必能在重建中崛起

  高高挺起坚实脊梁、奋勇前行,必将在崛起中辉煌

  “只要帮助乡亲们把房子建好,住进安全的新房,我苦点累点没啥。”刘应祥朴实话语掷地有声。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马口村党员刘应祥,在灾后重建工作中承担了材料物质的筹备和管理任务,他白天忙着奔市场、找厂家,晚上熬更守夜看守材料,白天黑夜连轴转着,但从不叫苦叫累。
  在四川、甘肃、陕西灾后重建工地上,处处能看到一辆辆农用汽车穿梭往来,装砖拉瓦,运沙送石;广大党员争分夺秒、挥汗如雨,带领广大群众拆危房、平场地,拌灰浆、砌砖墙……
  剑阁县上寺乡桅杆村组织全村34名党员组建 “党员突击队”,震后不到半年时间就修复损毁村道公路5.7公里,整治损坏山坪塘3个,修复引水渠23条达1500余米;及时恢复3家矿石和煤炭企业,安置200余村民务工;新栽蚕桑200余亩,栽植核桃等林果100余亩,增强了灾后全村经济发展后劲。
  苍溪县石门乡七星村60多岁的老党员马三高认领灾后重建岗,主动为全村24户农房重建户,联系沙石、购买砖瓦、协调水泥,目前全村重建户24户中主体完工24户。朝天区李家乡抗震救灾一线新发展农民党员向杰,在灾后重建中主动担任爆破手职责,义务承担了卫星、老林、永乐、民主等4个村的农房重建石材用料的爆破任务。
  “梓柏村共有365户受灾群众,204户完成统规自建、7户完成原址重建、维修加固完成27户……我很自豪地说,在距离汶川特大地震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基本完成了重建任务。”彭州市通济镇梓柏村党支部书记冯兰贵说。
  行走在梓柏村4公里长的公路间,沿途一幢幢新的小楼如竹笋般林立。数月前,这里还是望不到边际的救灾帐篷。老百姓说:“多亏了一个好的支部,他们是震不垮的脊梁、压不碎的基石,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村民王得聪的新家,是一个两层的小楼。“自力更生画出新春色,艰苦奋斗建成新家园!”一副春节贴上去的对联依稀可见。 “多亏村上干部的协调,要不然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搬进新家。”王得聪说。
  “当时我就说了,领导们都很忙,重建的事务繁重,我们当时就定下规矩:困难自己克服,矛盾绝不上交。说实话,困难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战斗堡垒、先锋模范作用。”冯兰贵说。
  完成了房屋重建,梓柏村村民开始恢复正常的生产。目前,村上150台货车开始正常营运,其余的劳动力在村上砖厂上班。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年时间,梓柏村基本完成了重建,等待他们的将是幸福的生活。
  群众和基层干部都叫都江堰市经济开发区龙潭湾社区党总支书记马明为 “马不怕”。龙潭湾社区地处都江堰市区东南,地震中,房屋倒塌及严重破坏不可修复的有779户。城镇住房重建中,都江堰市本着科学规划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台相关政策规定:选择何种方式重建,尊重同一栋楼三分之二以上业主的意愿。然而,在龙潭湾社区,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个政策根本没有可操作性。除了置换安居的588户外,其余都选择原址重建。可问题是几乎没有一栋楼的业主意愿统一能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要又好又快推进重建工作,又要充分满足群众意愿,该怎么办?
  社区工作中, “马不怕”第一次犯难了。他带领社区干部,一次又一次深入小区和群众摆谈,在一次和藏羌新村受灾群众的交流中,马明听着大家的你一言我一语,一道灵光突然在脑际闪过!能不能打破楼与楼之间的界限。对大家的意愿进行 “组合”呢?社区干部们对马明的办法无一不叫好,这个办法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社区城镇住房重建工作的 “锁”。
  今年2月, “组合式”重建开始实施。目前,危房已拆除完毕,83户已动工,其余50多户5月底动工,今年底原址重建房全部竣工。
  “马不怕”是个善于思想的人,目前,他一方面全力投入到重建项目中,一方面又在想以后新型社区的管理……
  一年后的灾区,片片田野,重生的绿意在流淌;座座青山,花儿在绿叶中绽放;块块菜畦,蓬勃的绿色在生长。
  一年后的灾区,那一双双眼神,灼热而不再绝望;那一句句话语,高昂而不再低沉;那一滴滴汗水,播种着新的生活;那一份份憧憬,孕育着新的繁荣……
  这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在历尽劫难的灾区废墟上,用他们的党性和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为灾区群众擎起了一片天。
  这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心底里深切地感到——
  中国共产党不愧是时代的中流砥柱!共产党员不愧是民族的脊梁、社会的中坚!
  □新华社记者李亚杰 谭浩 刘大江 人民日报记者董宏君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特 稿】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