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乡亲走路顺溜,心里就舒坦”
——乐陵6旬老汉郭海宗义务修路护桥26年

雨过天晴,村里的土路上就会看到郭海宗老人忙碌的身影。


郭海宗在清理路上散落的石子。


  4月19日夜里的一场雨,噼哩啪啦地拍打着窗玻璃,让一位老人在炕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老人一夜连续起来3次,瞅瞅窗外的雨停了没有。
  次日凌晨雨停了,但天还没亮,老人就躺不住了,他悄悄地起床,灌满一壶白开水,拿起铁锨,推着独轮车,走出家门。老人顺着村路,穿过2座桥,走到乡间的公路上,边走边东瞅瞅西看看,瞅见雨水冲刷得坑坑洼洼的地方,老人就停下来用铁锨平整平整,用事先铲到车里的旧砖破瓦垫路。这是近日老人谈起多年来护路经历时向笔者描述的一个片段。
  老人名叫郭海宗,今年63岁,家住乐陵市孔镇西郭桥村。
只为乡亲们走路顺溜点
  郭海宗修路的历史,当从他37岁开始算起。那年是1983年,他从盐山搬回了西郭村。有一天,大雨过后,郭海宗扛着铁锨顺着村路去村北粮田放水,路上,遇到一个孩子在上学的路上一不留神滑了一跤,摔了一身泥,郭海宗心头不由的涌上一阵酸楚,他想: “如果把路修好了,以后孩子们就不会摔跤了,乡亲们也方便了。”于是,放完地里的水,郭海宗从粮田边开始平整回家的坑洼路。第二天一大早,郭海宗又拿起铁锨,推着独轮车上路 “出工”了。从此,他开始了艰苦而漫长的修护路桥生涯,一干就是26年。从修护土路到修护公路,寒来暑往,从未间断,郭海宗成了十里八村无人不晓、众人皆夸的乡村道路 “义务养护工”。
  “只要看到乡亲们走路顺溜点儿,孩子们能在下雨天上学不摔倒,别崴脚,俺心里就舒坦,就高兴。”郭海宗老人说。
常年呵护30多条乡路
  这些年,修护路桥已经成了郭海宗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每天只要有空闲,每次雨雪天气过后,郭海宗老人都会拿起工具忙碌在乡间小路上。炎炎烈日,他挥汗如雨;数九寒天,他铲冰雪,挖冻土。哪里的路坏了,他到哪里修补,不修好绝不回家。前年夏季的一天,郭海宗听说村西窑厂公路被大雨冲了一个大豁子,第二天天不亮,他简单吃点东西,揣上两个馒头,推着小推车就去了。大热天,汗水湿透了衣服,手上磨起了水泡,60多岁的老郭连续拉了100多车砖瓦,整整干了两天,硬是把大豁子填平了。去冬的一天,老郭听说弭家村公路拐弯处被过往车辆轧坏了100多米。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赶着驴车去了,从早上一直干到天黑,等他回到家里已经成了土人,老伴王桂英差一点认不出他了。26年来,老郭修的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远。从西郭桥村到邻近街南宋、弭家,到三四公里外的孔镇、史家、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化楼镇、宁津县……,30多条乡路上都留下了老郭忙碌的身影。
  “十里八村的100多公里路,100多座桥,全在咱心里装着呢。哪天如果不骑着车子走走看看,心里就不踏实!”郭海宗老人说。
义务修路一直干下去
  郭海宗义务修路26年来,没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过一分工资和补助,没有领过一件修路工具,而是自掏腰包购置了17把铁锹、3辆独轮车和1辆小拉车等工具,穿烂了30多双雨鞋和解放鞋。因为搁不下修路的事,老郭没空去做生意,没有钱去翻修家里那3间小土房。有人说,老郭是 “傻冒”,家里人对老郭也很不理解,老伴曾不止一次地劝阻过他,并把他的工具藏了起来,可每次最终都拗不过他。大家被他的执著所感动,看到修路的老郭,有的村民开始拉他到自家吃饭,有的甚至往他手里塞钱,可他都一一谢绝。西郭桥村党支部书记崔广田看他义务修路不容易,多次用红包等形式付点辛苦费奖励他,他硬是一分未收。老郭说: “俺修路就图个乐呵。俺打算好了,只要俺还拿得动铁锨,这修路的活俺就一直干下去!”
  □本报通讯员 贾鹏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亲走路顺溜,心里就舒坦”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今日农村】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