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陵县陵城镇南李村蔬菜批发市场人头攒动,由彦儒合作社牵头从寿光聘请的蔬菜技术员,正为群众讲解绿色蔬菜的栽培与管理。“我们成立合作社,目的就是攀科研单位的 “高亲”,引进推广新品种、新科技,带领广大社员打造出绿色品质蔬菜,在省内、国内真正叫响我们的‘东方朔’品牌。”合作社理事长李彦儒介绍。
有想法的田农
1988年,高中毕业的李彦儒回南李村当起了“庄稼人”,全村人均2亩地,只能解决温饱,想过上好日子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可头脑灵活的他主动承包了村里20多亩不长庄稼的“碱嘎巴”地。当时村里人议论纷纷:“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盐碱地怎能长庄稼?”“到头来恐怕连种子也得搭进去吧”……老人们更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
李彦儒却有自己的想法:“盐碱”是因为地势洼,下雨时水没处排造成的。于是他雇来推土机挖出一条东西长260米、开口8米的排水沟,并用挖出的土抬高了盐碱地,然后采取增施肥料、大水漫灌等措施压碱。当年播种的黄豆,获得了大丰收,一年就收回了投资,这下村里人都服了。以后的几年,李彦儒不仅成了全村第一个万元户,还成了全镇有名的粮棉大户。
从田农到儒农的转变
种植粮棉投资大,受累多,增加单产和效益的空间小,市场经济的发展让李彦儒意识到科技文化在种田中的作用。1994年镇上号召种植小拱棚韭菜,并组织到寿光参观学习,李彦儒第一个报了名。当年,李彦儒就种植“独根红”韭菜4亩,由于品种好,管理精细,他的韭菜在德州黑马市场被称为“德州第一叶”,亩收入5000元。
1998年县里号召搞蔬菜大棚,李彦儒一下就包了两个。他像伺候孩子一样管理大棚,有不懂的技术就往县蔬菜局勤跑勤问,当年两个棚收入3万元,收回了投资。后来,他又带头建了百米长棚,目前每个长棚收入5万元左右。
李彦儒是个有心人,他自费订阅了 《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对育苗、移栽、嫁接、管理、病害防治等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详细记录在册,村里其他大棚户遇到不懂的技术和难题,他就给讲解和指导,真正成了村里村外有名的“蔬菜通”。
市场经济更需要商农
在种植蔬菜中李彦儒认识到:种地也要抬头看市场,有商业观念,因此每年寿光的“蔬菜博览会”他都会参加。会展上琳琅满目的蔬菜让李彦儒开了眼界,他决心要提高蔬菜的品质和档次,在全国打响自己的绿色品牌。去年年底李彦儒又自费到寿光、青州、临淄参观学习,先进的经验使他萌生了新的想法:供产销一条龙。这样既能保证种子、农膜等质量,便于推广实用先进技术,又能够统一施肥、防病等管理,确保蔬菜的品质。李彦儒的想法与镇上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计划不谋而合。
去年腊月初八,南李村彦儒蔬菜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菜农推举李彦儒任理事长。合作社还专门安装了电脑,在鲁北蔬菜网站发布绿色蔬菜销售信息,知名度不断提高。目前该合作社与北京、内蒙古等全国各地30多家超市建立了长期供货协议,以南李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日交易量5万公斤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入社社员达500多人,辐射陵县、平原等地的蔬菜种植专业村30多个。
□任相国 王文明 侯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