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女猪倌”的成长故事
作者:胥爱珍本报

关秀英在猪舍旁。


  高挑的个子,乌黑的长发,圆圆的脸蛋上一双又黑又大的眼睛,笑起来略带几分羞涩,说起话来干脆利落。她就是关秀英,临邑县邢侗街道办事处有名的 “女猪倌”。
  关秀英曾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姑娘,20多年来,她凭着一股坚强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关秀英敢干、敢试。初中毕业后,关秀英到县城的一家针织厂打工,很多村民羡慕她每个月都能按时拿到几百块钱的工资,关秀英却有自己的想法: “给别人打工挣钱再多也是有数的,自己有事业干才能细水长流。”就这样,关秀英一边在针织厂打工,一边在工作之余各处考察市场,寻找创业的门路。
  1994年底,关秀英决定放弃打工,开始养猪致富。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她参加了县妇联组织的女子农函校培训班,算是为自己的创业 “打前站”。回想昔日创业的第一步,关秀英颇有感慨: “开始养猪时没有经验,只能自己摸索,苦和累也只有忍着。”1996年冬天,关秀英养的第一批十几头母猪开始分娩,看到第一头母猪产下12头小猪,关秀英心里美滋滋的。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上一进猪舍,她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出一身冷汗:3头小猪被踩伤,2头小猪被压死,其余几头挤在墙角哆哆嗦嗦。当天晚上,关秀英干脆把床搬到猪舍,守着小猪们一起睡。看着母猪睡着后,才敢闭上眼睛歇一会儿。从那以后,每次有猪下仔,关秀英都会搬到猪舍里住上一阵,直到后来有了猪产床才不再去。为此,很多村民都笑她: “照看猪比照看自己的孩子还亲。”对这些,关秀英只是笑笑。
  对关秀英来说,苦点累点都能忍受,最让她心痛的是猪得了病她却束手无策。1997年,很多小猪得了黄痢,因为治疗不及时,小猪的成活率还不到50%,猪出栏时又赶上毛猪价格大跌,那一茬猪,关秀英赔了3万元,这对初次创业的她犹如当头一棒。



  关秀英是一个不服输的人。第一次的失败和外人的冷嘲热讽并没能阻挡关秀英创业的脚步,她坚信这次失败是下次成功的前提。经过冷静地反思,并进行了一番调查后,她重新选择了市场前景好的三元瘦肉猪进行养殖。
  痛定思痛,吸取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关秀英下决心要学会给猪看病。猪病太多、太复杂,不能从外表来确诊,关秀英就每周六到济南一位老教授那里,学剖检、学化验,她还在自己的养殖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猪得病,渐渐不再成为难题。
  关秀英还算了一下,传统的饲养方式,饲料单一,营养不全,饲料利用率低,养一头猪需要七八个月甚至一年,光饲料就得吃400至500公斤,造成很大的饲料浪费。为此,她开始学着自己调配猪饲料,经过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她终于配制出一种 “无激素、无药残、抗病能力强、耗料低、营养平衡”的优质饲料,这种饲料可使1头20公斤的仔猪,仅需3至4个月就能出栏,全程只吃250公斤饲料,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凭着这种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的拼劲儿,关秀英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从当初的十几头猪发展到400余头;猪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种猪都是从北京引进的台系杜洛克、法系大白、英系长白等优良品种,她养出的毛猪已经远销安徽、北京、福建等地。



  关秀英的成功吸引了很多人投来羡慕的眼光,就连原来冷眼旁观的人也跃跃欲试,想跟着她学养猪,但因为之前对关秀英态度不好而不好意思开口。这一切,关秀英都看在眼里。
  2002年,她发动村里的妇女联合起来成立了养猪基地,带领她们一起养猪。养殖中,养殖户有了困难,关秀英会尽力地帮助她们。缺技术送技术,缺饲料送饲料,先把仔猪赊出去,等猪出栏后再拿猪仔钱,在关秀英这里已经是常事。在她的带动下,养猪基地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也越来越高,全村的54座暖棚猪舍,完全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养殖效益不断提高,村民们走上了富裕之路。
  带领大家养殖的同时,2005年,关秀英还引进了先进饲料加工设备和生产技术,把她自己配制成的饲料进行规模生产,不仅供应给养殖基地的养殖户使用,还对外销售。由于她配制的饲料营养均衡,猪吃了抗病能力强,受到很多养殖户的喜爱。
  用汗水浇灌的果实是甜的。十多年的努力,关秀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日子越过越红火,她本人多次荣获县 “十佳巾帼创业明星”、 “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刘吉录 冯莉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女猪倌”的成长故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6 版:民生民情】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