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在比赛中
4月3日至5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在青岛进行。王濛、刘秋宏、周洋等中国短道速滑名将悉数登场,并有出色发挥。“杨扬”时代之后,
中国女子短道速滑经历了短暂低迷,不久又成功“突围”,以王濛为首的“四小金花”异军突起。以隋宝库、李野为代表的中国男队也取得了可喜进步。中国短道速滑是强势复苏,还是昙花一现?
尽管在国际赛场上摘金夺银,但中国短道速滑之路并不像冰场那样平坦。有关人士指出,要想得到进一步提高,必须冲破后续人才缺乏、地域限制、资金短缺三大瓶颈。
短道速滑国际级裁判曲励认为,比较优秀的选手,一般也仅能保持2年的良好竞技状态。因此,加强后续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中国短道速滑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他说:“现在中国短道速滑选才面很窄,没有了十几年前很多人渴望进专业队的场面。短道速滑面临着没钱的练不起、有钱的不去练的窘境。”短道速滑是一项危险性比较高的运动,据短道速滑队医介绍,运动员在弯道时非常容易摔倒受伤。许多父母因此而不舍得让孩子去练。
“北强南弱”也一直是制约短道速滑发展的一大因素。记者了解到,在参加十一运会的16支代表队中,绝大部分运动员和裁判员来自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曲励说,我国从1993年就提出了“北冰南移”,但效果并不理想。和黑、吉两省的“天时地利人和”相比,其他省份在训练场地、选才、教练等方面都受到限制,黑、吉两省“独大”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高昂的费用也是制约短道速滑成为大众运动的一大瓶颈。据介绍,练习短道速滑需要专业的服装、场地和冰刀等设备,一个人一年的费用就需要5万至10万元,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中国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据统计,目前全国注册的短道速滑选手只有五六百人,全国练短道速滑的也不超过2000人,仍是“少数人”的运动。
记者在采访中时刻能感受到,中国的短道速滑正在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无论是队员、教练还是裁判,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十一运会短道速滑的赛场上,来自加拿大的总裁判长米歇尔·沃尔特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曲励等专业人士认为,引进外籍裁判,让国内的运动员更适应国际规则和国际判罚,实现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曲励说,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中国也开始借鉴其他国家的训练体系。一些国家级的选手到基层当教练,对青少年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快。
同时,中国短道速滑开始重视外教的作用。周洋就是在韩国教练的训练下脱颖而出的。黑龙江、吉林等地方队,也注重请外教,使教练之间、教练和队员之间,教学相长。
据了解,短道速滑在世界上还是一个年轻的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认识的提高,这个项目会得到更多人的青睐。
近几年来,在上海、杭州、青岛等地,都建起了高水准的冰场,一些省市开始组建自己的队伍。在北京,滑冰、冰球等训练场,也日益火暴,这些都是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取得进一步成绩的重要基础。
□新华社记者滕军伟 苏万明 马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