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五百年历史的
小锅市高跷放异彩
作者:周坤本报

高跷表演中的“背剑”是高难动作,不下一番功夫是做不到的。


“樵夫”与“老座”的精彩表演。


“白蛇”与“傻公子”在表演。


73岁的李成荣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


1.5米高的高跷凳是演员休息的地方。


12岁的小演员不但能登台表演,在后台也能帮助别人。


系上高跷要比姚明还高。


演员坐在车上系高跷。


这支30多人组成的高跷老会经常登台表演,很受群众的喜爱。


  小锅市高跷老会是活跃在德城区的一支老牌高跷队伍。据考证,明洪武年间,小锅市就成立了高跷会,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乾隆下江南路过德州时,小锅市高跷会曾组成强大阵容在运河大堤表演迎接。清朝年间,小锅市高跷艺人曾随运河漕运船只专程到当时高跷名气较响的河北通州坝拜师学艺,从而大大提高了小锅市高跷会的表演技艺。周边地区的高跷爱好者纷纷慕名前来学艺,这个高跷会中的艺人曾将高跷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包括河北景县、市区柴市街、运河经济开发区闫庄等地的数百名高跷爱好者。
  为了让高跷这一民间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在德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帮助下,小锅市社区购置了服装、道具,将高跷老艺人组织起来,重新成立了高跷队,并恢复了小锅市高跷老会。为了使演出形式推陈出新,社区组织老艺人对高跷艺术进行了集中挖掘整理,并在表演中增添了花样,使高跷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73岁高跷老艺人李成荣说: “高跷是祖辈留下来的宝贝,啥时候都不能丢。咱要让更多的人都来了解高跷,热爱高跷。”
  近几年,小锅市的高跷多次参加德城区和德州市的民间文艺会演,曾在德城区2007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民间文艺大赛中,荣获特别奖。2008年, “小锅市高跷”被审批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周坤 本报通讯员方志勇 王守林 摄影报道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小锅市高跷放异彩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5 版:镜头聚焦】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