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曾学过德国风格、巴西风格、英格兰风格、荷兰风格,但这些都仅仅是在某个国字号球队聘请某个外教,仅仅是一些试验性质的小规模尝试,从没有像日本那样把一种统一的风格植入全国。如果中国足协的决策者可以认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并通过合理的程序来得出 “技术革命”的方向,中国足球就可能会开始进入上升通道。
青少年足球普及亟待加强
一个国家如果有数量巨大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储备,就意味着其足球水平有很可靠的保障。但随着中国足球的堕落,近几年来中国的青少年足球人口飞速下降,目前全国的注册青少年球员还不到7000人,反映了中国青少年“无人踢球”的凄凉现状:
第一,由于前几年假球和黑哨横行赛场,加上频频出现球员违反职业道德的情况,中国足球在国内已经成为被妖魔化的对象,这直接让许多青少年远离足球;其次,中国足球体教结合的模式尚未有进一步的探索,青少年的家长出于对孩子文化课学习和未来出路的担忧而限制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再次,随着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的扩张,足球场的数量和面积在不断减少,大多数青少年根本就找不到踢球的地方;第四,踢球的青少年缺乏科学的指导,这样一来就很难从普及走向提高。
要想清除这些障碍,仅仅依靠中国足协的力量无疑是不够的,比如在治理 “假” “赌”“黑”上还需要公安部门的合作;在解决中国足球被妖魔化的问题上,还需要媒体的配合;在解决青少年球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上,还需要教育部门的配合;在解决球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和足球场地匮乏的问题上,还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但不管怎样,足协的决策者应该主动拿出具体的方案寻求解决之道,尽一切可能来提高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
联赛重生需要提高竞技水准
一个只有高竞技水准却没有很好的运营模式的职业联赛是可惜的;一个空有很好的运营模式,却只有很低的竞技水准的职业联赛是可悲的。
甲A初期的那几年,职业联赛的运营模式和现在相比没有多少先进性可言,而联赛的水平却比现在的中超要高,比赛也比现在要真,国家队的技术水准也比现在要高,那时各地体育场往往爆满,热情的球迷和大量的媒体报道让职业联赛实现了初期的繁荣。但很快,随着越来越多的赞助商和资金介入,物质财富增加的职业联赛却在竞技水准、运营模式和联赛环境上开始走下坡路,球员的心思不再放在提高技术上。许多球迷在新鲜劲过后,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联赛不值得去看,而假球和黑哨更让许多球迷选择远离,职业联赛的上座率和收视率锐减,赞助商开始撤退。到了现在,随着国字号球队频频溃败,球迷对职业联赛的态度也降到了冰点。
中超联赛在现在的 “崩盘”状态下要想东山再起,就必须立足于提高竞技水平,并用改善运营模式为其服务,这两者有一个主次问题。对于现在的中国球迷来说,俱乐部和足协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联赛环境的整治也只是最起码的条件,他们真正想看到的,是一个竞技水平和精彩程度可以持续提高的联赛,是一个可以在技术水准上让他们看到希望的联赛。
□新华社记者郑道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