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具有量大面广、群众基础好、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等特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广大民营企业家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巧打时间差、地域差、市场差,创造了许多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的好经验、好办法。各级党委、政府和民经委等主管部门大力推动工作创新,引导民营企业提质增效,练好内功。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指标稳中有升。
“小舢板”闯市场
据最新统计,我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96430户,从业人员36万人,其中私营企业12300户,注册资金32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2755家,是典型的“草根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我市民营企业与广东、江浙一带沿海省份的“两头在外”的民营企业不同,绝大部分都是个人投资创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自有资金比例比重很高,产品大部分在国内销售,对外资外贸的依赖程度比较低。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民营企业的冲击程度相对小一些。但是,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资金的危机,中小企业在融资上“先天不足”,直接和间接融资的“门槛”难以跨越;其次,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能源、土地、劳务成本等生产要素的制约,使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更大压力。
我市中小企业众多,具有“船小易掉头”的优势。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我市众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对,冷静分析,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景津集团是市经济开发区一家专业生产压滤机设备的企业,作为受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景津集团及时加强了内部管理、技术提升和产业转型,积极开拓新市场,去年第四季度该企业订单不但没有减少,还比前三个季度增加了20%。武城县神龙毯业公司是一家出口主导型企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十分大,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他们调整了市场策略和产品结构,使出口份额由95%调整为45%,国内市场由5%调整为55%,有效地规避了市场风险。陵县谷神集团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了逆势增长,去年该企业共实现产品出口创汇5900万美元,占年度计划的466.4%,稳稳地占据了欧美等高端市场。
许多民营企业还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次产品结构调整和人才、技术、设备引进的良机,真正实现了以“为”化危、以“为”求机。皇明集团紧紧抓住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在德州召开和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与世界知名的投资机构——美国高盛和鼎辉合作,引进私募股权资金9078万美元,全力打造全球首条太阳能热水器自动化生产线。
多元英潮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辣椒深加工为主业的外贸出口企业,生产规模和加工工艺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在严峻的金融和出口形势下,该公司与韩国希捷集团合作,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辣椒酱项目。
“大服务”解困境
融资能力不强,资金困难一直是困扰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此次爆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使民营企业的资金不足问题“雪上加霜”。为了破解这个难题,市委、市政府和经济主管部门及各县市区进行了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市政府筹集1亿元设立了“续贷周转金”,主要用于企业临时还贷周转金,已帮助企业解决应急资金3亿多元。各县市区也参照市里的做法设立5000至8000万元不等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禹城市民经局牵头成立中小企业信用联盟,帮助协调贷款近亿元;陵县试办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业务,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联合12家民营企业融资5000万元,为18家企业应急还贷2亿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武城成立联合信用互助担保中心,制定武城籍老板回乡创业的“凤还巢”计划;建立信用担保服务平台,全市已建成注册资金过1000万元的担保公司34家,总注册资金12.7亿元,累计为1.2万个项目提供担保贷款150多亿元。
为了尽快引导企业家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打开发展局面,各级都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做大做强。我市实施了1100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着力推进骨干企业膨胀、产业集群发展、企业自主创新、园区建设、结构调整、品牌培育、战略合作等,在解决企业资金、土地、用工、环保等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着力打造和完善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公共技术、信息咨询、法律援助、市场开拓六大服务平台,酝酿提出了“初创业、再创业、创大业”思路。初创业,即广泛动员有创业能力的农民、返乡农民工等各类人员,围绕当地资源和一、二、三产业中涉及种、养、加、销等上项目、搞经营;再创业,即鼓励具有一定资本积累的小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再投入,再发展、快膨胀;创大业,主要是配合、服务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区域经济财源支柱企业步伐。市政府制定出台《德州市中小企业促进办法》、落实了市财政每年200万元的民营经济发展基金,成功启动了德州市创业促进会和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去年共争取YBC全国办公室创业项目24个,动员企业帮扶创业项目1000多个。市民经委牵头在市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创业服务平台窗口。
政府及时出手和部门的积极服务,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浓厚氛围,使我市民营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去年,全市新增民营业户5100多户、民营企业1160家、从业人员5万余人;发展30个特色产业乡镇、56个民营企业集中区,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民营经济总量近50%;1600多家民营企业与国内外1700家高校院所实现了有效合作,实施新产品开发项目580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1%;全市已获国家级地域品牌21个,中国驰名商标16件、中国名牌产品44件、国家免检产品31件,省著名商标44件、名牌产品82件,跨入了山东省名牌大市行列;结对友好县区、友好乡镇25个,引进合作项目1230个,总投资170亿元。
“新思路”拓优势
市民经委主任马国忠分析认为,国际性金融危机对我市民营企业发展造成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同时,金融危机将会带来国际资本、技术、人才、产业的大转移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使民营企业迎来又一个发展高潮。当前,最主要的是各级和广大企业家要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开拓新思路,打造新优势,确保民营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根据德州实际,今年将认真宣传贯彻《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和《德州市中小企业促进办法》,在优化环境、资金支持、信用担保、创业辅导、市场开拓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探索,取得更大突破;全面实施“十千万工程”:即民营经济十大特色产业工程、千家中小企业培育提升工程、十万能人初创业工程,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浩大声势;主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和把握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继续加大企业自主创新步伐,扶持一批自主创新示范企业;抓好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对“五小”企业坚决实行关、停、改、转,大力扶持四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抓好创业辅导和中小企业培育,确保今年新增300家以上规模企业,推动6家中小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抓好特色产业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无缝衔接,形成核心竞争力;坚持多渠道、多方法,用市场化的办法帮助企业破解资金难题;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思想开放、进取意识强的优秀民营企业家。□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冯立潮 张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