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分厂”、瞄“国际化”、当“经纪人”……春节临近,记者在陵县陵城镇听到了许多农民朋友有关新年新打算的新名词,感受着他们在金融危机下毫不畏惧、勇于作为的决心和勇气。
返乡农民工开分厂
吴爱华,女,今年25岁,王四衙村村民。原在天津服装厂打工,精通服装的外型加工。去年11月,因企业效益下滑,自天津回到家中。
吴爱华的丈夫王志强在淄博服装厂打工,专门从事服装领子的加工制作。其弟王志涛和哥哥在同一单位打工,熟悉服装的锁边扎扣加工。去年11月份,3人挂靠陵县富宏制衣有限公司,筹资10余万元,成立了王四衙制衣厂。现有平缝机、锁边机等加工设备共计32台,吸纳周边村庄女工达50余人,人均月工资1000元左右。谈到未来的打算,吴爱华说:“今年,我想再建5间厂房,再购进10台(套)设备,增招100名工人,改进工艺,扩大规模,不但要让自己富裕起来,我还要带动更多的姐妹发家致富。”
小老板瞄上“国际化”
在位于王环子村的金周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洪周正通过电脑接收一封国外来信。“这是美国德克萨斯农业工程大学发来的,我已经跟他们进行了深入接触,他们可是国际饲料科研领域的权威啊!”
孙洪周是王环子村的党支部书记,他从养鸡起步,后来办起饲料作坊,如今已发展成现代化的公司,自己成了大老板,也让王环子村成了养鸡存栏过百万、人均收入8000元的富裕村。 “搞企业也得有 ‘一招鲜’,现在我们研制的551乳猪膨化配合饲料、124鸡产蛋高峰期全价饲料、224蛋鸭全价配合颗料饲料等十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已全部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的验收。”孙洪周说,“今年公司工作的重点是促成跟美国德克萨斯农业工程大学的合作,把他们的技术用到咱的企业上,实现技术、产品跟国际接轨。”
菜把式要当经纪人
见到南李村叶文玲时,她正和丈夫李宽儒在自家的大棚里摘西葫芦。油翠的枝叶、嫩绿的西葫芦、娇黄的花朵,棚内的生机让人精神一振。
“这阵子天气好,瓜结得多,菜价也高,年前年后挣个五六千块不成问题,”叶文玲面带喜气地说,“今年俺‘丢工保棚’这步棋算是走对了。”
原来,叶文玲夫妇以前就是全村数得着的“菜把式”,家里种着两个大棚。去年,李宽儒被外聘为蔬菜技术员,叶文玲看到别人打工挣钱心里痒,于是两口子就把棚一丢外出挣工资去了。去年下半年,叶文玲打工的天津泡沫厂受金融危机影响关闭,叶文玲回家又种上了棚。“现在俺算明白了,打工端的是泥饭碗,咱手里的技术才是金饭碗,这两个棚种下来,俺能纯收入3万块。”叶文玲说,“宽儒也回来了,种两棚用不了俺两个人,俺俩商量好了,他这几年在外跑,接触人多,明年俺种菜,他倒菜,当个 ‘菜经纪’,那个收入俺可不敢估摸哩!”
□本报记者杨光艳 本报通讯员冯冬梅 侯有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