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奏响民生和谐曲
作者:居

  民生为本,本固邦兴。改革开放30年,德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数字呈数十倍的增长;高楼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繁华,城市越来越漂亮。市强民富,老百姓成为改革开放成果的最大受益者。


从“统包统配”到市场调节就业


  “怎么也没想到,下岗后县里不但免费让我们学习技能,还这么快就安排我上班。”近日,刚到齐河金能煤汽化公司做保安的王刚高兴地告诉记者。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劳动就业工作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一条鲜明的轨迹:就业制度经历了由计划管理向市场调节配置的重大改革,实现了“统包统配”用工向市场就业的转变。从1984年起,用工制度由固定工制度开始向劳动合同制度转变,确立了企业用人的主体地位。1988年,开始建立劳务市场。2007年,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提供就业岗位17.8万个,市场服务功能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目前,一个劳动者自主就业、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针对大量职工下岗失业的状况,我市实行了再就业工程,一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再就业培训、劳务输出等方式,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到2001年,完成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成为我市就业工作的一大重点。2003年起,我市劳务输出开始由劳力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探索建立的输出运作、管理服务、技能培训“三位一体”输出模式在全省推广。如今,全市在外务工人员总量达到100余万人,年创劳务收入100多亿元,全市农民年人均增收2500元。
  改革开放的30年中,我市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城镇从业人员达到71万人,比1978年净增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多数年份都在4%以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五大社会保险织密保障网


  “每个月能领养老金1000多元,生病住院还有医保。这日子过得真舒心!”提起社会保障,市光明小学65岁的退休教师姜桂枝露出幸福的笑容。
  姜桂枝的话,道出了我市许多退休职工的心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市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了社会保险制度带来的实惠。
  我市的社会保险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失业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先后建立,社会保险五大险种全部启动运行,实现了从单位保障到逐步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转变,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伤有所治、育有所保。
  如今,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万、46万、26万、25万和16.5万,每年征缴基金总量达到20亿元,支付各项社保待遇18亿多元。


社会救助温暖弱势群体


  30年来,我市初步实现了社会救济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建立起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害救助为主体,以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救助等专项救助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从1994年首推城乡“三无”对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不同困难对象进行分类施保、保障资金自然增长等制度,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4.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5.2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我市自2004年起逐步建立起以财政为主、省市县乡四级分担的农村五保供养体系,实现了五保供养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的重大转变。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五保供养对象13089名,集中供养率由2005年的20%提高到70.5%,部分乡镇实现100%集中供养。
  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既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再分配,又较好缓解了政府救助不足的问题。2006年,我市成立慈善总会,在全市广泛组织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有计划地实施了朝阳助学、夕阳扶老、康复助医、爱心助残、情暖万家等五大救助工程。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慈善捐助资金3000万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5万人次。截至目前,全市乡、村和企业建成的慈善服务站达80多个,市、县、乡、村(居)四级慈善组织网络初步形成。

□本报记者 李婧 韩超 本报通讯员 焦方兵 袁志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奏响民生和谐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