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统柱(前右)始终热爱武装、倾情武装,满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图为他在一次军事拉练中。
在爆炸物危及群众安全的千钧一刻,他将生死置之度外,挺身而出;在父亲病危、急盼儿归的亲情面前,他肝肠寸断、泪洒演练场;在人武部门的领导岗位,他呕心沥血、攻坚破难……何以无私无畏、铁骨铮铮?他的回答是——
近期,一个响亮的名字在德州军分区乃至全市传颂——张统柱。是他,在万分紧急的关头,冒着生命危险将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爆炸物拆除。然而,人们还不知道,从军20多年来,张统柱经历了数十次这样的生死考验。
刚毅、朴实、豪爽、率直,几乎所有军人的特质他都具备。张统柱,一个标准的山东汉子。
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凡业绩——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上级嘉奖。
“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无愧于‘军人’这个光荣称号。”战友们这样评价张统柱。
“在军人心中,没有‘危险’二字,只有党、国家和群众的利益。”
——摘自张统柱日记
张统柱常说,越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越能体现军人的价值。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统柱是德州军分区唯一的军校工兵专业毕业生,所以许多危难险重的排爆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今年3月12日晚,陵县家庭号购物中心发现可疑爆炸物。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危胁,情况危急!
当时,张统柱已经转业待安置。是否求助他?德州军分区及陵县方面有所顾虑。没想到,身在德州市区的张统柱接到求助后,立即动身,火速赶到现场。为了避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排爆专业装备缺乏的情况下,张统柱只配戴头盔和防弹背心,冒着生命危险开始动手拆除。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人们的心紧张地提到了嗓子眼。大家知道,稍有不慎,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2个小时,惊心动魄!张统柱终于安全顺利地排除了爆炸物,汗流浃背的他露出会心的微笑。现场指挥的军地干部一片欢呼。
陵县县委、县政府和人武部号召人民群众向他学习,并专程到军分区表示感谢。
像这样的危险场面,在张统柱身上发生了多次。20多年来,张统柱先后协助地方公安部门销毁雷管、炸药、航空炸弹等1万余枚(件),被人们亲切地誉为“排爆专家”。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在纪律与亲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我选择前者。”
——摘自张统柱日记
1962年,张统柱出生在邹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听的最多的就是革命军人杀敌保国的英雄故事。一颗“长大后参军报国”的种子,在他幼小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1980年,高中毕业的张统柱报名参军,真正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两年后,他考取了长沙工程兵指挥学院。他勤奋好学,严格遵守部队纪律,门门功课都是优秀。1983年,正当他专心参加学校军事演练时,一封来自老家的加急电报让他痛苦万分:父亲病危,速归!
可是,演练正在关键时期,请假可能影响到整个演练质量。怎么办?张统柱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父亲含辛茹苦将我养大成人,难道临终之前想见我一面的愿望也实现不了吗?”
最终,心理的天平偏向了军校。他擦干眼泪,朝着家乡的方向跪拜下去,然后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演练当中。当他收到第二封电报时,父亲已经去世。噩耗传来,他在宿舍里蒙头大哭一场。
没能在父亲临终时见上一面,成为张统柱一生的遗憾。
不是铁石心肠,而是他始终把服从命令、遵守部队纪律作为天职。参加工作后,他二哥脑血栓住院、岳父做手术,都赶上工作繁忙时期,张统柱都没能前去看望。
为了国防建设,张统柱牺牲了太多的亲情。
“和平时期,建设国防的工作岗位就是战场,任何一名军人都应该做好本职工作。”
——摘自张统柱日记
军人,就意味着奉献。
2005年1月,张统柱就任宁津县人武部部长。人武部办公条件及大家的住宿条件之差,让他的心凉了半截。面对种种困难,张统柱没有退缩,在人武部第一次全体人员大会上,他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保证在3年之内,让人武部变个新模样!
在办公楼建设期间,他因公骨折。为了工程如期完工,他拄着双拐坚守在工地上。有时资金短缺,他就拄着双拐协调解决。2006年8月,大楼顺利竣工,并通过了省军区检查验收,被省军区评为基层建设达标工作先进单位。
为抓好拥军优属工作,张统柱每年 “八一”、春节都去走访慰问,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烈军属、伤残军人家中。几年来,他先后协调县里发放慰问金、生活困难补助金5万多元,安置转业退伍军人124名,为5名军人家属重新安排了工作。
去年底,当得知自己要转业后,他不等不靠,一方面坚持学习地方经济建设知识,一方面四处参观学习,写下了20多万字的心得笔记。
如今,已经转业任市交通局副局长的张统柱,依然满怀激情:“我会一如既往地干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本报记者 杜华江 本报通讯员 豆金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