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工业发展谱新篇

  一个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竣工投产,一条条自动化生产线繁忙有序,一片片现代化厂房蔚为壮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三次产业中,工业的比重从16.9%调整至55.5%,提高了38.6个百分点。
  截至去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2760家,列全省西部地区之首;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资产127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56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10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40.8倍、405倍、349.9倍。
  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脊梁和支柱。

  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工业发展的辉煌历史

  1978年,我市工业总产值为8.7亿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不断深化改革,工业经济逐步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十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工业发展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全市各级开发区上档升级,省级开发区、高新区开始设立,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效果明显。莱钢永锋、晨鸣板纸、波司登、光明乳业、双汇、金锣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我市。企业上市取得突破,2002年6月华鲁恒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市第一家上市公司。2004年12月建成投产的华鲁恒升大氮肥项目,实现了我国大化肥装置技术、工艺和原料路线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大型氮肥装置国产化和中小氮肥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07年4月召开的市十三次党代会,把工业强市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战略,成为我市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落实,为工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2007年,我市工业实现了“五个历史性新突破”: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主营业务收入超2000亿元,规模以上企业户数超2700家;培大培强实现新突破,莱钢永锋公司销售收入超60亿元,成为我市第一家实现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工业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乐陵金麒麟集团正式被授予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我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保龄宝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成为我市首家进入“双百工程”的企业技术中心;市属企业对外合作实现新突破,2007年,市属企业签订对外合作项目8个,合同引进资金45亿元,石油化工总厂、晶华集团开创了我市与央企合作的先河,特别是石油化工总厂总投资25亿元的搬迁扩建项目成为我市迄今为止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品牌建设实现新突破,全市新增7件中国驰名商标和9个中国名牌产品。

  突出工业,强化措施,不断调高产业比重

  30年来,我市始终以产业结构为主线,把加强和提高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放在重要位置,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7.2:16.9:25.9;1995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6.5:37.4:26.1,二产首次超过一产;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3.4:55.5:31.1,工业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7年,市委、市政府确定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对全市工业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0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新特优”工程,实现率先发展,制定了《四大优势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今后五年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措施,全市上下工业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各级各部门均把工业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首位。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全市掀起了放开搞活的热潮。各级采取放宽政策、优化环境、全面发动、典型示范、营建小区和五股力量带动等一系列措施,营造出大上工业的浓厚氛围。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解放思想、放开搞活、加快发展”的发展思路和工作要求,使民营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全市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德州“洼地”效应开始形成,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大批知名品牌纷纷落户我市,皇明、华乐、希森、三星贝莱特、亚太等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极大地丰富了我市工业体系,改善了产业和产品结构。

  深化改革,增加投入,为工业发展增添无穷后劲

  30年来,我市坚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公司治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改革,经济模式由单一的国有企业到多元化经济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199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高层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企业改革工作,成立了市委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委员会,从市直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加强对企业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同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搞好企业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政策,保证了改革各个环节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经营者年薪制、企业激励机制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新突破。通过深化改革、国退民进、强化管理、转换机制,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
  2008年,市委、市政府对市属企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出台了《关于市属工业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的意见》,市属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为市属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根本后劲所在。促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增加财政收入,提升综合实力,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30年来,我市调动一切生产要素,启动一切内在活力,突破一切瓶颈制约,用心谋划和组织好项目建设,不断形成和壮大我市工业发展的增长点、闪光点和制高点。按照投向准、投速快、投效高的“三投”要求,突出抓好项目的筛选、论证、立项、建设与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了项目争得来、上得快、见效早。30年前过百万、10年前过千万元的项目就是大项目,现在各县市区每年都有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在建,有过亿元的项目竣工投产。2008年3月,市委、市政府确定64个市级重大项目,集全市之力,重点推进,其中43个工业项目总投资260亿元,为增强全市工业发展后劲,壮大企业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本报记者杜华江 本报通讯员贾卫国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工业发展谱新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