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构建经济“大循环”
作者:孔瑗李婧本报

禹城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周坤 摄


  

  禹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强市,自觉树立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共赢的新局面——
  日前,山东福田公司投资500万元新建的沼气发电项目投产,每天在生产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3000立方米沼气全部得到回收利用。这是禹城市企业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与解决能源紧缺矛盾的一个缩影。
  今年1至9月份,该市完成GDP增长17%,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21%,实现销售收入增长23%,利税增长26%;万元GDP能耗、水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下降,到年底可提前两年完成 “十一五”减排任务,成为县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典范。

  自主创新作引擎

  在通裕集团新园热电公司,我们看到一车车木糖渣、糠醛渣等生物质工业废料运进厂内,变成了发电燃料。据介绍,这些燃料发电后产生的灰渣基本为草木灰,可以直接还田。该集团董事长司兴奎说:“我们建成的这个生物质热电项目,可消化很多功能糖废渣,能大量发电供暖,还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CDM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与英国碳资源管理公司签订了废气减排贸易合同,每年换取外汇200万美元。”
  禹城当地企业呈现出的这种高效低耗特点,其背后的秘密就是企业不俗的自主创新能力。该市出台多项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财政上逐年提高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资金,落实科研项目配套资金,足额保证科技工作经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销售收入的5%。并与高等院校互派技术拔尖人才进行技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保龄宝公司、禹王公司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复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向全国招才引智,派员工到高校深造、聘专家到企业兼职等形式,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实现由制造到创造、由卖产品到卖标准转变,科技成果全部被企业转化推广。
  自主创新能力的迅速提高,使企业在研发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龙力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 “玉米芯酶法制备低聚木糖”技术拓宽了玉米芯综合利用空间,公司被列为全国发酵行业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贺友集团投资1000万元引进德国木粉回收技术,将排放的木粉收集作为燃料用于供热;福田药业公司将玉米芯深加工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分等级回收利用,并建成沼气发电项目,将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润田化肥公司建成 “吹风气回收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3000万千瓦时。

  政策助推搭平台

  不久前,龙力公司万吨乙醇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顺利通过省发改委验收。该项目由龙力公司与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发,是我省发改委批复的第一个纤维乙醇项目。
  禹城县域经济能够出现环环相扣、高效低耗的发展局面,根本上源于当地党委、政府对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清醒认识。该市市委书记黄金忠说:“‘废物就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这个观点已成为禹城上下的共识。无论是政策的制定,项目的选择,还是土地的利用,我们都注重科技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
  该市把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平台,确立了建设生态循环型高新区的目标。在技术研发服务上,充分发挥政府科技经费的引导作用,建成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孵化机构,优先扶持生物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技术开发,鼓励企业建设技术中心,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传统产业高新化。
  “我们建立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库,跟踪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优先提报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项目,并从融资等方面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扶持倾斜,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跟踪帮扶,充分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该市市长闫剑波如是说。
  通过政府助推,通裕集团生物质热电、保龄宝公司低聚糖、福田公司木糖醇及龙力公司低聚木糖、纤维素乙醇、聚乳酸产业化和贺友集团密度板等项目均被列为国债项目,获银行扶持贷款超过20亿元。在产业布局和环境治理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该市对功能糖、生物质、人造板、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科学划定区域,引导不同企业间建立废物、能量的相互交换关系,减少中间成本,促进企业互利共生。

  城乡互动促升级

  禹城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该市依托此优势,搭起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新链条,形成产业升级、良性互动,构建起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大循环”。
  在禹王公司,董事长刘锡潜指着一批新下线的蛋白产品说:“我们以大豆为原料,生产优质低温豆粕;对低温豆粕进行精深加工,生产蛋白、蛋白纤维等产品,产品顺利销往海内外。”仅禹王公司一家,年加工高蛋白大豆就超过30万吨,每吨以高出普通大豆500元的价格收购,拉动农民增收1.5亿元。目前,禹城市已培植形成了木材深加工、玉米(芯)深加工、大豆深加工三大生态循环产业链。
  反过来,“全利用、零废弃”的理念又推进了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有力地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该市利用丰富的农作物秸杆资源,发展秸杆养畜业,把农作物秸杆和畜禽粪便转化为沼气,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目前,该市已建成沼气池3800多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00多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被评为全国秸杆养畜十佳示范市。同时,引导贺友集团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以枝杈材、次小薪材为原料,开发了中密度纤维板生产技术,年消耗枝杈材300万吨,每年使农民增收5亿元;年产密度板150万立方米,可节约代用原木600万立方米、价值60亿元。
  □本报记者孔瑗 李婧 本报通讯员志芳 祖义 李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构建经济“大循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