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化 蝶 起 舞
——齐河科学发展、率先崛起探秘(下)

  走进齐河,大片的林地激情勾画着新的画卷;置身齐河,林林总总的建设工地演绎着创业者的澎湃与豪情;齐河,仿佛一只破茧而出的彩蝶振翅而舞。这一切,无不源于他们的机制创新、和谐共建。

  创新机制,夯实基础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的桎梏,发挥后发优势,是齐河县率先崛起、建设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基本保障措施。
  创新行政运行,提高执行力,完善决策程序,打造发展“指南针”。齐河科学把握县情,注重研究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集体与民主决策制度,重大事项实行专家论证、社会公示与常委会集体决策,并通过电视直播等形式向群众公开。两年来,该县凡是重大决策,如城市规划、环境治理、重大项目建设等,都全程公开,让广大群众都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县委、县政府的意图和工作部署,赢得了群众的理解与支持,高度统一了思想。
  建立新型运行机制,架设行政“立交桥”。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多按条条块块设置。在新形势下,推进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需要统筹协调多个不同条块的部门,部门间难免推诿扯皮,影响总体行政效率。齐河县在不改变原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统筹政府部门职能,打破部门壁垒,优化整合部门资源,于去年3月成立了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发展等7个重点工作委员会。各委员会由该县4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及分管副县长担任主任,县委、县政府通过委员会安排重点工作,各相关部门直接向委员会汇报请示,委员会有用人、调度、指挥权利。全县四大班子化为七驾马车,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的“一线工作法”,极大地推动了工作的进程。
  创新督察落实机制,让计划目标从纸上落到地上。齐河人的工作目标定得明确,落实更为严格。县里将确定的重点工作及乡镇、部门的工作要点通过电视等媒体向全县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成立专门的考核委员会,对重点工作一月一调度、一通报,半年一观摩,年底进行综合考评,实绩考核与干部任免“挂钩”,形成大督办、大考核的新机制。“一个号令喊到底,一个目标干到底”,“人干事业,制度管人”,齐河人用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实实在在地向全县人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比如在对外合作过程中,乡镇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在经济综合部门成立专门办公室,开展专业招商,在其他部门成立招商小分队,积极招商;推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个金融部门的“四位一体”责任制,引进人、引进单位进入服务“班子”,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跟踪服务;建立一票否决制、终身奖励制。行政运行机制的创新,提高了各级干部的行政执行力。
  如果说发展环境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生命线,那么创优环境则是生命线的源头。齐河县拿起创新的“放大镜”,将发展环境这个金字招牌擦得愈加明亮。擦亮社会环境牌。在全县叫响“走进齐河门,就是齐河人;进了齐河县,事事都好办”的口号,坚持“企业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只讲怎么办、不讲不怎么办,主动工作,超前服务,在全县形成了尊商、爱商、亲商、护商的良好氛围。擦亮政策环境牌。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最大限度地为客商谋取发展空间,提出“不富部门富财政”的要求,对收费项目重新清理。去年以来,取消行政审批收费24项,降低收费标准16项,为35家企业的400多辆车辆办理了绿色通行证。擦亮服务环境牌。高标准建设了政务服务中心,44个具有执法和审批职能的单位进驻,36项行政和非行政审批项目实行并联审批,实行限时办结和服务承诺制,为客商、企业提供一条龙、保姆式服务,项目办结时限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下。组建优化经济发展委员会,推行“有诺必践”的承诺制服务,以10条纪律激励约束职能部门“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几起影响恶劣的“三乱”、“五霸”典型事件进行了严肃处理。
  齐河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关键在于该县各级党组织坚强有力,领导干部率先垂范。齐河县十分注重加强党的建设,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中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能力。近年来,先后选派党员领导干部1000多人到高校、企业、农村、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并连年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对党风廉政建设实施了“24条线分工”,倡导各级干部牺牲星期六、奉献星期天,实行“三个三分之一”工作法,形成了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锻炼出一支党性强、责任心强、带头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县政府顾问戴成钢坚持战斗在招商引资第一线,经常带病坚持工作,引进了十几个大项目、好项目。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勤,常年盯在晨鸣、莱钢、金能等企业里,帮助企业研究发展思路。像他们这样默默做事、无私奉献的干部,在齐河比比皆是。到过齐河的人,就会看到齐河广大干部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用他们的话说,为了齐河的明天更美好,他们已经习惯了“5+2”、“白十黑”的工作模式。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齐河县委还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干部星级化管理,并较早地将农村党支部书记工资额以及保险纳入财政统一发放,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党员干部没干头、没奔头的思想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启示三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一些地方之所以长期“欠发达”,就是有一些体制机制问题需要突破和超越。2007年以来,宏观调空趋紧,然而这恰恰成为齐河发展最快最好、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个时期。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齐河对行政运行、发展环境、党的建设等事关发展的关键领域和环节,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了发展之路上的拦路虎,夺得了激烈竞争的“领跑权”。

  科学发展,和谐推进

  改革开放30年,齐河初步完成了从贫困落后县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嬗变,但齐河县的执政者将目光投放得更远更高。政治进步、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更新,归根到底,要落脚到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上来,要落脚到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上来。
  他们这样做了。从农业大县到工业强县,从生态弱县到“绿色大县”,从强调经济到注重经济社会协调,齐河这艘巨轮,正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航标,驶向率先崛起的黄金海岸。
  从“农”字占先变为农工协调。作为传统的农业县,齐河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开沟压碱,覆膜植棉,建棚种菜,曾经创造了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棉花生产县等耀眼光环。但是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全县“四大四小”的问题逐渐突出。一是农业比重大,工业比重小,经济结构不协调,农业经济占经济总量的70%以上,工业份额小得可怜。二是农村比重大,城镇比重小,城乡结构不协调。三是农民比重大,非农人口比重小,人口结构不协调,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四是资源优势大,经济总量小,与交通资源、区位条件等优势不协调。针对这些问题,齐河决策者跳出原来的思维定势,认为农产品本身并不仅是一种终端消费品,而是一种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农业大县内部蕴藏着无穷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宜的条件,潜力就会变成实力。齐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促进齐河率先发展的大好机遇,确立了以加大投入为主线,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关键,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为动力,以“争当全市发展排头兵,跨入全省30强”为目标的发展思路。围绕这一思路,全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迅速形成了大融入、大开放、搞招商、抓工业、上项目、促农业的空前发展热潮,促进了县域经济尤其是县域工业的高速高效发展。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292家,工业产值达到244亿元,是1978年的507倍;农业在三产中的比重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58个百分点,但综合生产能力却大幅提高,粮食单产达到449公斤,总产达到88.3万吨,总产量是1978年的4.8倍,长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开始向以工业为主导的方向迈进。
  从满目黄沙变为林海碧涛。齐河地处黄河故道,又是引黄渠首,风沙严重,生态十分脆弱,“无风沙飞起,有风满眼黄”曾是对过去该县的真实写照。并且,随着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转变,工业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也随之而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顺应自然规律,统筹产业发展与改善生态,率先推行“树随地走,谁种谁有”的林权制度改革,激活利益机制,生态林、经济林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大力发展林产业,推行林纸板一体化、林种饲一体化、林游乐一体化“三个一体”经营模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现在,仅木材销售一项,每亩林地每年可获利2000元左右。实实在在的收入,激发了人们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生态建设新格局。针对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齐河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对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实施技术改造,开发建设一系列循环利用项目,培育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初步形成煤—电及其废弃物、煤—煤化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循环产业链条。近几年,累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8户,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
  从关注群众腰包到群众笑脸。“近几年来,我们每年都把新增财力的80%,大约2到3亿元用于民生改善、和谐共建上。”齐河县长魏洪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投入,但我们认为值,原因是只有把农民群众的利益保障好,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近年来,他们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切实把社会建设置于突出位置。着力解决交通、就业、教育、医疗等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每年都坚持为民做好“十件实事”,解决群众最关心、最实际的问题。专门成立了平安建设领导小组,投资建立了城区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全县治安监控探头达到2100个,购置网上逃犯自动识别系统软件和指纹活动采集仪,新建66个警务室,社区和农村警务覆盖面达到100%,全县治安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队伍健全、网络密集,确保60多万齐河人民生活安定无虞。他们投入巨资,实施了村村通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2100公里,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客车、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农田灌溉面积比“九五”末提高50%。近年群众反映自来水硬度偏高,县里立刻邀请省地矿、水文、物探等部门的专家召开论证会,探测、寻找新水源。今年4月27日发现新水源地后,投资5000万元,历时6个月,让城区及周边10多万群众喝上了富锶型优质矿泉水。他们将城乡生活困难群众、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初步形成了以就业、医疗、社会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年底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可达到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4.06%。在去年投资3.5亿元实施38个城市重点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14亿元,实施了40项城市重点工程,城区主干道由原来的“四纵六横”拓展到“八纵八横”,城区面积由原来的7.8平方公里拓展到26.5平方公里,短短4年时间再造了一个新县城。
  启示四走破坏环境、民生欠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在带来经济一时增长的同时,也必然导致环境不堪重负,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面对“增长的诱惑”,齐河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支撑点,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主动调整发展航标,走和谐推进之路。调整不一定是“割舍”,转变不一定就“减速”。齐河发展的路线图即为证明。
  □孙茂同 侯刚 郑军 石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化 蝶 起 舞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