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讲信用好,不用担保就能贷款,有了贷款就能致富,所以讲信用也就等于致富。”这是齐河县宣章镇康庄村农民康文林初尝信用甜头后忍不住发出的心声。8月29日,他凭小额信用贷款证,在镇农信社贷款2000元,整个过程仅用了5分钟,既不需抵押,也不用担保。
在齐河,康文林不是个例,84125户庄户人家正用自己的诚信擎起农村金融的 “艳阳天”,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农贷服务。
信用评价“数字化”
信用评价是建设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石。实践中,齐河发现原有的农户信用评价存在评级工作量大、过程人为因素较多,缺乏科学标准和专业手段,且评级结果有一定随意性的不足。对此,他们总结8年来的经验,创新信用评价模式,在全省率先创立农户“数字信用”评价体系,开发了“农户信用状况指标评价体系”和“信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可根据农户的借贷情况、个人品德、致富能力等信息进行信用评分,并自动生成客观公正的信用报告,使信用评价由“人评变机评”。目前,该系统已录入8.4万农户及个体工商户的信息,实现了农户信用档案电子化。
“这套指标体系可有效解决农户信贷市场中由于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农贷增量,保证贷款质量。”县信用联社风险管理部经理郑传涛赞不绝口。
业务创新破困境
适应农村不断变化的新态势,破解农贷困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所在。
齐河的一项调查显示,占总数10%的小额贷款需求户具有信用意识强、抵押担保难的特点。为此,手握“数字信用”金刚钻的齐河人,针对这个层面的农户,在全省第一个试办了信用贷款业务。他们于今年5月8日选择宣章屯镇康庄进行了试点,当场与6户贷款户签订了贷款合同,总授信额度3万元,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现场咨询者络绎不绝。经总结推广,目前已为300多户农户办理了小额信贷业务,授信额度147万元。
齐河是全国绿化模范县,有林面积100万亩。为使活树变活钱,他们又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林权证》抵押贷款业务,先后办理贷款业务1212笔,发放贷款5126万元,有效地解决了一些林农谋求其他增收途径和林产品深加工贷款担保难的问题。针对规模种养加农户大额贷款担保难现象,他们还适时推出了“大联保体”贷款业务,共组织大联保体16个,成员275户,授信额度977万元。
资金“洼地”创共赢
信用与贷款的相挂钩的机制,使齐河农民更加重视诚信。刘桥乡大田村村民颜世兰日前赶到乡农信社,还上了就要到期的信用贷款。他说:“最近多进了批仔猪,手头有些紧,找亲戚凑了些钱还贷,自己再难也不能让人家摘了咱的‘信用牌’。”据了解,该县农户主动还款率高达90%以上。
良好信用为齐河农民带来的强有力金融支持。据今年9月全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齐河示范点建设现场会信息,该县已有61%户、59%村和47%的乡镇挂上了 “信用牌”,覆盖面居全省前列,共为信用户核定贷款额度达11.5亿元。截至10月底,该县贷款增加7.1亿元,增幅达17%,比全市水平高8.3个百分点;农业贷款增加2.13亿元,占比达30%,喜摘“德州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金牌。
□郑军 侯刚 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