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伏源展示自己的作品
《长河形胜图》局部
我市画家李伏源历经十载闭门苦思,三年挥毫,终于再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德州风光:高耸的古城墙,热闹的街市,舟帆忙碌的大运河……记者日前见到了这幅长达11米的历史长卷 《长河形胜图》和它的创作者李伏源。
十米长卷,再现“康乾盛世”德州市井百态
《长河形胜图》高126厘米,长1092厘米,为仿古绢本,描绘了清朝“康乾盛世”时德州古城内外、运河两岸的秀丽风光与市井百态。全图以南关街为轴,画面东起勾盘河、鬲津河,北览爵状古城,西望古驿道、大运河,最后收于南方的恩泉宫、玉皇阁,充分展现了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德州纵横三十里的城乡风光。
画中精心描绘有典古迹30余处,各种人物超过1000名,不但将运河码头、运河渡口、苏禄王御园、城隍庙、州府衙门等众多德州历史中的著名建筑一一呈现,运河岸边卖西瓜、扒鸡的小贩,南门外说书、杂耍的艺人等鲜活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古城内,又一村、颐寿药店、德州酒家等老字号品牌生意兴隆,城隍庙、文庙等地游人如织。九达天衢牌坊位于画面中心,一支喜庆热闹的迎亲队伍正从下面穿过。驿道上,运输货物的骆驼队和盘车队络绎不绝。运河上,更是一片千帆竞进的繁荣景象。
德州地处平原,全境无山,这使整幅画在表现形式上受到了局限。李伏源大胆采用散点俯视的表现手法,以鸟瞰视角,透过云层俯瞰德州风光,在解决平原风光构图上缺乏高低变化问题的同时,更匠心独具地描绘出一派“圣地生祥云”的盛世景象。画中又将春夏秋冬四季熔于一炉,不但展现了德州的四时美景,还将德州西瓜等时令特产汇于一图,极大丰富了画面。
与画结缘,跌宕人生是磨练更是财富
李伏源幼年与画结缘,后来因为工作,他画过国画、版画、年画、连环画、海报、宣传画,还搞过室内外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和舞台美术,差不多把与绘画有关的行当都干全了,可谓一个杂家。
1942年,李伏源出生在德州城北田龙庄一户富裕的家庭。在李伏源的记忆中,他的舅舅是当地一名“土画家”,他对绘画的兴趣就是从五六岁时看舅舅画“解放军骑马”开始的。1955年,13岁的李伏源考入德州二中,在美术老师陈志远的指导下,正式开始学习绘画。3年后,李伏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山东艺专(山东艺术学院前身)国画系,师从关友生、于希宁两位先生。
毕业后,刚刚工作没几年的李伏源,就因文革丢掉了工作,回农村当起了 “庄户人”,一干就是10年。在农村的经历对李伏源的绘画影响极大,乡村生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无数的素材。他笑着回忆说:“我现在自号‘田垅布衣’,正是源于那段在农村的生活。”
年过30,李伏源重新回城。随着年龄的增长,李伏源心底开始涌现出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他希望可以用画笔为家乡做些什么。1993的一天,李伏源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高楼林立的城市,忽然有一个想法,应该用画笔为德州留下历史的记录!随后,李伏源开始留心德州各地的风貌,在心中不断构思。2005年,再也按捺不住内心创作热情的李伏源,索性闭门谢客,一门心思开始对德州风景的绘画创作。
十年苦思,三年挥毫,人生感悟凝结成画
李伏源亲眼目睹了古运河的兴旺与衰落和德州旧城墙的倒塌,更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新德州的崛起。李伏源说,儿时生活的记忆正是他创作的源泉。
“德州过去的样子,都在我心里装着呢。城里的店铺、运河上的船,小贩们街边卖西瓜、卖扒鸡的吆喝,小吃摊上火烧、撅腚豆腐、羊肠子的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掉。”以记忆为线索,李伏源不断搜集资料。他反复翻阅《德州志》、《陵县志》等史志资料,四处请教德州的耄耋老人,随着资料积累,创作中《长河形胜图》的景物不断被修改和丰富,直到2007年才最终确定。
李伏源说:“起笔的头两年,由于心中对整幅画的认识还不够清晰,在对人物与景致的用笔用色上比较犹豫,所以画得比较慢。经过了两年的创作积累,在第三年才一气呵成。”正式动笔的3年,李伏源每天的生活只有绘画。早上天刚亮,李伏源就在他那张巨大的画案前开始了创作,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随着画面不断展开,画案铺不开了,李伏源就把画纸挂在了墙上,如绘制壁画一样进行创作。终于在2008年的秋天,他完成了《长河形胜图》的全部创作。
李伏源说,他的《长河形胜图》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是对德州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平原地区山水画的一次探索。
《长河形胜图》完成后,许多书画界的朋友都说李伏源抓到了一个好题目,这幅画肯定能卖个大价钱。但李伏源说,自己今年快70岁了,能用这么多年完成这幅画的创作,靠的是“心无旁骛”四个字,真要是图名图利,这幅画可能就画不成了。
目前,李伏源又开始了《德州36景》的创作,这是一套由36幅扇面构成的组图,画中不但分别描绘了德州历史上的众多景致,还包括了像山成玉钱庄、基督教堂、博文中学(德州二中前身)等近代典型建筑。李伏源说,他现在的创作非常顺利,这套画作预计明年春天就能完成,到时候他想以“德州的历史与记忆”为题搞一个画展,让更多的德州人了解老德州的面貌。
□本报记者 王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