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市直部门篇
农民收入30年增百倍
我市初步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支撑体系
作者:杨光艳
  本报讯 前不久,谷神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希森三和集团有限公司进入第四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行列。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位居全省第四位;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位居全省第七位。据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1979年至1984年,我市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短短几年就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198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元,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99.7万吨。棉花总产36.2万吨,占到了当年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我市成为全国棉花主产区。1985年至1992年,以放开农产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从首先放开水产品、水果的价格逐步扩大到棉花、粮食等农产品,奠定了农村改革的市场化方向。2003年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13.2%。
  30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市的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5.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303.9亿元,增长18.1倍。粮食总产由122万吨增长到552.4万吨,增长3.5倍。2000年以后,棉花面积始终稳定在2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7元增长到4986元,增长了105倍。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农村劳动力也由从事单一农业生产转向外出务工、经商,转移步伐不断加快,2007年,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比重达到58%。收入不断增加带动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007年底,全市每百个农户拥有彩色电视机96台、电冰箱21台、洗衣机51台,全市农村人均居住面积30.2平方米,水泥、砖混结构房屋占到90%以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田灌排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年均引用黄河水20多亿立方米,拥有机井12.1万眼,达到了每50亩地一眼井,建成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基本粮田560多万亩。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2%,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7万公里,97%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村村通客车率达到99.5%。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2007年,农用拖拉机23.9万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955台,小麦机收、机种率达到92%,日收百万亩粮、日耕百万亩地成为现实。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2007年,全市小麦单产达到443.2公斤、玉米单产达到486.6公斤,均是1978年的3倍以上。  (记者 杨光艳 通讯员 刘清树 付振东)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农民收入30年增百倍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