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陵县糜镇经济发展较快,“全国十大新型纤维纺纱基地”、“全国最大的棉花良种繁育加工基地”、“山东省十大最具发展潜力乡镇”使其具备了发展文化的物质基础。为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当地党委、政府按照“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原则,在扎实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室一厅”,建设文化阵地
今年9月底,投资50余万元的糜镇文化站投入使用,为群众文化活动提档升级创造了新的条件。文化站占地800平方米,设有图书阅览室、文化资源共享室、文体培训室及多功能厅,并配备了各种文体娱乐设施。
文化站负责指导实施全镇的文化建设,是全镇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以文化站为载体,将文化资源向各村辐射。为了让所有人都享受“文化大餐”,他们成立了两个流动剧团,一个流动图书室,一个流动电影放映队。流动剧团现有成员30余人,演出车两辆,可以提供歌曲、戏剧、相声、小品、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受到群众的欢迎。流动图书室采取送书到村的形式,由包村干部负责,根据群众需要,将图书送到农民手中。
“三友聚会”,组建文化队伍
票友相聚,农家剧团红红火火。该镇有两个民间剧团。一团的活动中心在李家寺文化大院,能演出京剧、豫剧、评剧等剧种,吸引了周围村庄及邻县的近百名戏迷参加。二团以张习桥村为“根据地”,每“逢四排九”张习桥村大集时戏迷自发聚会,剧团已有老老少少的戏迷50余人。两个剧团经常同台演出,切磋技艺。
笔友相聚,农家书画妙笔生辉。2006年5月,齐老村农民齐宝江创办了糜镇第一个农民书画社——“藏三堂书屋”,并以此成立了笔友会。笔友们经常在工作、劳作之余进行书画练习。现在,笔友会已有成员60余人,分油画、国画、书法、剪纸等多个创作小组。
书友相聚,农家小院书香满园。镇图书室的成立,为广大农村读书爱好者开辟了 “乐土”,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多个书友会相继“诞生”。很多群众还在读书过程中受到启发,搞起了文艺创作,徐阁村的贾道宏已在报刊上发表稿件10余篇;寺后刘村的刘宪荣通过大胆想象,写出了2万余字的《西游记后传》,现已形成初稿。
“三居成院”,唱响文化大戏
建设“三居”,疏通文化“关节”。在镇文化站的辐射带动下,村级文化大院成为传播文化信息,引导文化方向的重要“关节”。健身房(场)、农家书屋、村民议事室,“三居”构成文化大院,红红火火。群众每天早晨或晚上到健身房(场)里锻炼身体。文学、医药、科技、儿童教育等书种类齐全,农家书屋满足着人们的文化需要。村民议事室更是群众畅所欲言的好地方。
唱响大戏,丰富百姓生活。在村文化大院,一场场文化大戏掀起了高潮。孟胡村群众自发编创了秧歌舞,老老少少在劳动间隙扭起了大秧歌。陈辇村在文化大院建设了灯光球场,并组建了篮球队,每周六下午,“篮球迷”们都在球场上打几场。在去年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该村篮球队取得了优异成绩。糜镇被命名为“山东省亿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先进乡镇”。
“三资合力”,保障文化投入
政府启动,打好基础。糜镇党委、政府先后筹资200余万元用于群众文化建设,为每个村文化大院补助活动资金1万元,镇政府的先期投资使镇村两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规范,为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户投入,保障运转。“德州市特色产业乡镇”为这里培育了106家以棉花加工和牛羊宰杀为主业的经济大户,他们致富不忘乡亲,主动“反哺”社会,积极为文化建设事业“增砖添瓦”。银海制油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跃胜,多年的“群众文化投入”有50多万元。
群众投入,力促发展。群众逐渐富裕起来,参与精神文化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解孟村的“舞迷”们自发集资购买了VCD和音响等设备,每天傍晚跳起了健身舞。李寺村村民李瑞泉每月出资一二百元,用于组织戏迷演出。
□于礼先 刘金伟 王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