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郊区,随便走进一家小超市,你会发现那里的店老板可能来自禹城市张庄镇。据了解,目前,仅有2.4万人的张庄镇已有3000多农民在青岛开办大小超市700多家——
“星星之火”渐呈燎原之势
禹城市张庄镇农民在青岛开超市始于1998年。那一年,该镇北孙农民冯华来到青岛市城阳区,投资3万元赁房办起了一间小超市,当年收回成本,还净赚了5万多元。年底,冯华“衣锦还乡”,开超市能致富的消息在张庄镇不胫而走。1999年,冯华的姐夫段明豹随冯华来青岛创业。紧接着,冯华、段明豹所在的北孙村、大段村农民纷纷效仿。到2000年,宗集、杨李、大洼王、毕庄、前黄、琉璃庙等村的农民投亲靠友,成群结队涌向青岛开办超市。亲戚连亲戚,朋友带朋友,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张庄超市在青岛越做越大,以至形成了今天的张庄“超市现象”。拥有980口人的大段村,现今有350多人在青岛开办超市80多家。
镇村服务助推功不可灭
自1998年冯华在青岛市开办第一间超市开始,张庄镇党委、政府就积极给予引导和支持。该镇提出了“背井离乡去经商,一步一步奔小康”的口号,引导群众主动融入经济发达地区。此后,该镇每年都组织商务经营、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了超市从业人员的素质。从2006年起,该镇又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实施了 “关爱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工程,建立了家庭救助、学校帮助、社会呵护体系,解除了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今年,该镇派专人对青岛市的张庄超市进行了集中调研,在经营业户最集中的城阳区组织建立了张庄超市同乡会和流动党支部,为当地张庄超市经营人员提供了交流平台。
在服务超市发展上,该镇村级党组织更是全力以赴。宗集村党支部积极帮助外出人员搞好土地流转。大段村党支部书记段国庆为外出开办超市的农户协调解决贷款150多万元。正值创业年龄的琉璃庙村党支部书记刘殿泉等村干部,甘愿为外出经营超市的人员守好“大本营”。夏、秋大忙季节,各村组织的互助组,义务为缺劳力的农户抢收抢种,各村巡逻队常年巡逻打更,使外出开超市的人员安心、放心。
可以说,张庄“超市现象”的形成,镇村两级的服务助推功不可灭。
当地好环境添活力
“张庄超市”在青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与当地的良好环境密不可分。在该镇超市最集中的城阳区,光韩国投资的中小企业就达到3000多家,很多都是服装、电子、纺织等轻工业企业。因为这里企业多,外来打工的自然就多,像古庙、赵戈庄、李家女姑、海西、百埠庄、红埠庄等村庄、社区,流动人口都不下万人,这样庞大的消费群体为超市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对于外来人员开办超市,当地政府部门因势利导,鼓励从业者统一打造经营品牌,组建超市“联合舰队”,将超市做大做强,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张庄超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许多人经过创业初几十平方米的“夫妻店”、“父子点”,完成了原始积累,经营场所逐步从市郊转入市区黄金地段,经营面积逐步拓展到500多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发展到中型甚至连锁的现代化超市。冯华、苏延军等还创建了“世纪龙”、“鑫和”等自己的超市品牌,并发展起了连锁经营。如今,“世纪龙”、“鑫和”的连锁店都达到30多家。
“超市现象”的综合效应
创新了农民致富的路子。据了解,张庄农民在青岛开办一个小型超市,年平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出道”较早的超市业主年收入达30万元、50万元甚至百万元,80%的超市业主有了自己的车子,近一半的业主在青岛购买了房子。琉璃庙村的刘德明在青岛买下了3处3室1厅的楼房,全家6口人迁往青岛。
塑造了现代农民新形象。经过多年的闯荡,那些头发脏乱,衣衫不整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了西装革履、满口生意经的现代农民。在青岛,他们收获的不仅是金钱,更收获了大都市的现代文明。
敲开了农产品外销的窗口。在经营超市的过程中,张庄农民把家乡的功能糖、禹王亭酒、扒鸡、土佬神鸡、排骨等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名正言顺地摆上了超市的柜台,禹城农产品在青岛的销量大增。他们成了农副产品的经纪人、家乡品牌的代言人。
□高汝宝 孙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