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让西方人感到陌生、神秘、遥远的古老中国,通过北京奥运会与世界拉近了距离。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数十万境外游客和近3万名记者云集中国,除了看比赛,也有意无意地观察、品味、理解着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开放 开放,已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第一关键词。
新闻采访对所有境外媒体开放、互联网畅通快捷、国防部在军营里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等,这仅仅是诸多开放措施的一部分。
奥运会期间召开了各种新闻发布会。面对西方记者尖锐甚至是挑剔的提问,发言人从来都是态度开明,耐心作答,不说“无可奉告”,也不讳言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事实上,中国一直在开放,奥运会只是让世人更多地参与到这种开放中来。正如德国外交政策学会研究所主任埃伯哈德·桑德施奈德所言:“中国不需要任何奥运会来开放自己,这个国家在自己开放。”
文明 《世界新闻报》特约作者麦克尔·佩恩说,对欧美人来说,中国历史以及历史上的成就,他们所知甚少。《功夫熊猫》《卧虎藏龙》,加上一些零星的介绍材料,就是很多外国人“中国印象”的全部。这样的心理基础,可以部分解释奥运会开幕式何以引来世界性的惊叹。
令世界观众震撼的,不仅是开幕式高超的表现手法,更是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飞天、唱腔、水墨卷轴、郑和船队、四大发明、民间艺术……自然,50分钟的演出无法展现五千年文明的全部精华,但至少为世界打开了一扇观赏中国的窗子,激起了更多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包容 十几天来,中国民众的观赛表现已经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不是一句“文明礼仪”所能概括的,它体现了中国人宽广的胸怀。
开幕式上,很多代表团运动员入场,都得到了9万多名观众的鼓掌。而曾一度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伊拉克队员入场时,欢呼的热烈程度仅次于东道主中国队。面对此情此景,美国《时代》周刊感慨道:“奥运会也许是由国家组成的,但奥运精神超越了民族主义。”
守信 空气质量,一直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01年1月,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时承诺,到2008年,北京将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事实证明,这一承诺已经出色地兑现了。
“过去七年,北京在机动车不断增长等环境压力下,不但没有使污染物增加,而且还使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敢于这样尝试。北京不但尝试了,而且还做到了。”6日,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齐姆·施泰纳在参观北京绿色公交、环境监测中心后,表达了上述敬佩之情。
还有场馆建设、安全保卫、交通保障、住宿接待、新闻开放,每项承诺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用挪威国际奥委会委员盖哈德·海博格对德新社记者的话说,北京的表现“样样事情几乎都很完美”。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