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崔玉德教练在游泳馆内教孩子们游泳,继续发挥自己的余热。 记者李根摄
崔玉德(中)正在和我市其他奥运火炬手一同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电视直播。 记者 邹斌 摄
目光清澈,脸上总带着微笑,穿着一身简单的运动装,这是记者初见崔玉德留下的印象。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平实又普通的摔跤教练,从1985年德州体校摔跤队成立,就带着他的队员们创造出一连串令人惊叹的成绩:全国比赛中获得15枚金牌、12枚银牌、10枚铜牌,山东省各类摔跤比赛中获得金牌89枚、银牌69枚、铜牌67枚……
崔玉德,德州摔跤界的“重量”级人物,德州摔跤健儿们心中的“金牌”伯乐。
慧眼识才
得其精而忘其粗
要想出好运动员,就必须选好苗子。同事们提起崔玉德无不翘起大拇指,说他选的人至少有三成是挂了省级以上“牌子”的,这眼光真是没法比。
身体太胖!这个明显的缺点,却被崔玉德当成了“亮点”。1990年,在庆云一中,魏勃1.8米的个子和130多公斤的体重让崔玉德怎么也挪不开眼了。“很好,肌肉有紧张感,是大级别摔跤项目的好苗子。”崔教练把魏勃“挖”回了德州。
身材瘦小!这在很多教练眼里是摔跤的软肋。但1993年崔玉德去乐陵一所武校去选学生时,却由此看上了焦华锋。“这个孩子不简单,下盘稳健,爆发力好,灵活性高,反应灵敏,是个摔跤的好料子!”崔教练为自己的发现欣喜不已。
他们两个的身体标准完全不搭边,怎么都行?崔玉德笑呵呵地说:“选苗子时,不能只看表象,更要注意他的本质和潜力。”
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1996年,魏勃在当年全省摔跤锦标赛上,取得了青少年组第三名的好成绩。而焦华峰,在2006年的第十五届亚运会男子古典式摔跤比赛上为中国队获得16年来的第一个亚洲冠军,2008年5月又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
魔鬼训练
道是无情却有情
“好,底盘要稳!”“会不会抓时机啊,要主动进攻,进攻!”训练中,队员们都称崔玉德的训练为“魔鬼训练”。
在崔玉德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困难”、“畏惧”这类词儿,当运动员就是要上场不怯阵,两腿不哆嗦。为此,他没少出招:上课迟到?好!罚你十五分钟倒立!快比赛了,紧张吗?好!先跑上十圈!把大家累得一沾枕头就睡了……十几年后,队员们和崔教练拉起家常抱怨那时候他“心狠手辣”,崔教练笑着说,“这是为了你们好啊,摔跤讲究胳膊的力量,而倒立就是锻炼手臂肌肉的一种好方式。”
训练中的崔玉德总板着一张脸,可是下了课,他又像一位慈父一样给队员们无尽地呵护和关爱,以至众多弟子对崔教练又恨又爱。队员们平常运动量大体能消耗大,崔玉德自己买了电饭锅和营养品放在办公室里,给孩子们开“小灶”;外出比赛时,他自己又出钱买蜂王浆、奶粉等补品给队员们吃;有时队员受伤,药费都是崔玉德自己掏腰包……就这样,他既当教练员又当采购员、辅导员,辛苦不说,往里搭了多少钱,他从没有算过。
有付出就有回报,崔玉德终于带出一批能吃苦敢拼搏的孩子。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他总结出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科学加大运动量”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抓两头,带中间”(抓大、小级别,带中间级别)的训练方法,使优秀摔跤运动员从德州走向全省、全国甚至国际赛场。
矢志不渝
愿做体坛常青树
现在,年过六旬的崔玉德已经退休了,他几乎把一生都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中。熟悉他的人都说,体育就是崔玉德的命根子。
1996年3月,由于长期的劳累,崔玉德右眼视网膜脱落,但此时距离全省比赛还不到两个月,于是他依旧天天和学生打拼在训练场上。医生不让他训练了,告诉他再不配合治疗,眼睛就保不住了;领导不让他训练了,说他不要命了;家人也不让他训练了,只要他出门就拦着。“不是我不想去治疗,可是这场比赛对我的学生来说太重要了,他们盼的不就是上赛场的这一天嘛。”崔玉德几乎“哀求”着对大家说。结果是学校派出医护人员陪同崔玉德去泰安参加比赛。在整个比赛期间,崔玉德几乎整场整场地待在场上为运动员进行指导,只有吃饭的空隙或者晚上,他才记起自己生病了,让医生为自己用药。
2008年,崔玉德被选为奥运圣火济南站传递的第186棒选手,有些人很羡慕地对他说,老崔啊,有这荣誉一辈子就值了。可崔玉德总是笑着说,不够不够,圣火传递是结束了,可是我感觉我需要传递的东西更多了……
尽管现在已经不在上摔跤场地进行指导,但崔玉德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爱徒们的足迹,关注着德州体育的发展。“我的学生参加的每一次比赛,只要有电视直播,我就要看,然后给他们打电话分析他们的进步和不足。学生是教出去了,可是我还老是放不下。”崔玉德还当起了游泳教练,在每天上午和晚上对那些小运动员们进行训练。他说,德州的体育要进步,就要先把底子打起来,他所做的就是在打这个群众的底子,以后还想利用自己的所学指导更多的群众来进行体育锻炼。
谈起未来,崔玉德眼中满是憧憬,他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我推动的一小步,将来能带动起德州体育的一大步吧。”
□本报记者钟伟 见习记者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