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于荣增老人的日记
  今年88岁高龄的于荣增,是武城县武城镇史堂村人。老人小时候家境富裕,在聊城二中初中毕业后,参加了抗日战争,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一生历经波折。1972年4月,在家庭发生变故后,老人开始写日记。不管是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还是岁月中的波折坎坷,老人一写就是34年。
  这里,我们截取于荣增老人日记的几个片断。
  日记:1978年,工分3694,玉米160斤,高粱6斤,谷子15斤,黍子4斤,麦子85斤,地瓜23斤,平均270斤。
  这些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集体劳动,挣工分、分口粮的现实。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为中国农民送来了生活的福音。
  日记:1985年12月9日,卖棉花253斤,卖玉米200斤。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988年,体格健壮的于荣增搬到良升官村的侄女家,帮着打理炼油厂及耕种地里的庄稼,老人的勤劳和善良赢得了侄女一家的尊重。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在地里刨食吃。70岁的于荣增也开始做起了小买卖,成为武城县较早的个体工商户。他1990年开始做豆腐,一天挣10多元钱。后来,国家给于荣增落实了退休政策,补发了退休金。
  日记:今年的冬天可以说是幸福的日子,外面大雪纷飞,自己睡在热乎乎的炕上,真是美极了,生活一点也不单调。顿顿有菜,油水又大,自己胃口又好,顿顿饱餐,美不胜言。享受如此美好的生活,真是美滋滋的。
  于荣增在日记中描述着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变化,倾诉着心中的喜悦,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日记:从农村到县城突然转变,自己不敢想象落户县城,住在花园一样的小区里,时至今日,回顾过去,犹如梦中,我立志安心生活、健康生活,多享受这美好的生活。
  2003年,老人的侄女到县城做生意,于荣增和她一起迁居到了城里。领着退休金的于荣增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感觉自己掉到了蜜罐里。
  这两年,老人的眼睛不太好,但是,他每天仍坚持看电视、听收音机,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多年写日记的习惯锻炼了老人的思维和记忆,很多事情听过一遍,他就能记在心里,谈起国际国内的大事,他更是津津乐道。
  于荣增的日记不仅记载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更真实地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森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于荣增老人的日记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