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中小企业步入“严冬”
专家呼吁调整信贷结构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今年这个炎热的八月显得异常寒冷。8月2日至3日,第二届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亚太中小企业峰会在杭州举行,来自政府、企业界以及学术界的多位人士表示,中小企业的“冬天”毫无疑问已经来到,在此背景下,如何“缝制过冬的棉袄”,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从而引发全面的经济衰退成为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以及与会学者共同思考的命题。
  冬天刚刚开始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是成本不断上升而需求又在缓慢下降,或者说需求的增速在下降”,高盛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表示。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业界的基本共识。自去年以来,中国货币的升值区间已经打开,而上升通道仍在持续中,这使得中国的原材料成本上升和出口渠道受制的状况表现得极为明显。为了控制通胀的压力,央行采取了回收流动性的货币手段,进而导致国内消费形式不明朗,企业普遍出现融资难,这在中小企业群中表现尤为严重。
  对于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用“三九天”来形容:“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是冬季里‘三九天’,度过这个‘三九天’,春天才能到来。”李子彬认为,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以及通过窗口指导的方式,严格限定各个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并且把指标下达到中央银行、省银行、县支行,“这些限制措施对中小企业压力非常大”。他表示,现在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危险蔓延。
  货币政策不应“一刀切”

  在解决中小企业“过冬”问题上,关注的目光首先落在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上。通过对浙江、重庆、辽宁等地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李子彬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两条建议,其中一条就是要保护中小企业的资金链,“下半年会有一批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停产或者破产”。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对当前一刀切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李子彬认为,为防止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但一定要“有保有压”。首先,应该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现在的货币政策我个人认为要减少长期贷款,因为总量是一定的,通过减少中长期贷款,可以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供给”。其次,从行业上来讲,要把高能耗、高污染企业行业的贷款减少,而对先进制造业、农业粮食生产的贷款一定要增加。“如果我们从紧的货币政策在这两个方面能够做好,我想尽管总量上从紧,但是对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从长远来看,政府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中小企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今天的问题,可能要看过去几年积累的问题。”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公司总裁薛村禾表示。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认为应该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建设,对此李子彬持赞同观点,他认为目前应该尽快推出创业板,“最好到年末能够把创业板推出来”,不应该因为眼前的局势推迟创业板的推出。
  此外,李子彬还认为,应该进一步改革金融体制,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发展针对中小企业的中小型商业银行。
  企业应自力更生

  目前,不少深处困境的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依靠政府政策的转变来帮助自己度过难关,不过与会的专家给这些企业泼了一瓢冷水。梁红表示,“寄希望于政府政策或者出口退税政策改变目前困境是很不现实的,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实现转型”。她建议一些做出口的低端企业,尽快考虑转型问题,“最大的问题是方向,未来做什么,应该把这个问题看清楚,早转型早开心”。
  白立忱认为,企业应该提高管理水平。“中小企业有一些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随意性很大,造成管理混乱,特别是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基础性管理都不到位,因此必须要规范化”。此外,他还指出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另一软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或者称为诚实守信问题,依法经营、照章纳税问题。“这是企业的生命,但是中小企业恰恰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缺陷。很多中小企业主往往对此认识不足,此外还存在产品质量问题”。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是悲观的。IDG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认为,中国是创业者的天堂,有很好政策,有大的环境支持,相信中小企业们一定能够度过严冬。他说,“我们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看事情,找到自己真正未来发展的方向,把眼睛盯在客户身上,你给他提供最好的有竞争力的服务和产品,这样一定会成功,因为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市场”。“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很远”。熊晓鸽说。 □唐真龙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专家呼吁调整信贷结构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新闻视点】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