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时节,行走在平原县三国文化广场,却是凉风习习。湖边花团锦簇、绿茵绕湖,三国文化特色的亭台楼阁吸引着众多游客,使其流连忘返。而这,仅是该县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在平原县,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亮点频现,文化 “矿藏”十分丰富;政府参与、企业参与、群众参与热情高涨,文化建设好戏连台。
文化立县,彰显文化事业夺目光彩
平原县自古就拥有灿烂的文化,早在秦朝时期,被设置为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平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行 “文化立县”战略,文化事业发展异彩纷呈。
不断构筑文化发展平台,完善硬件及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公众水平。县图书馆进一步细化资源划分,年接待读者10余万人次;县文化馆年新创编节目30余个,举办各种演出70场次以上,培训少儿文艺人才7500余人次;投资80万元建成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先进文化信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传播到千家万户。
不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辖区内较具代表性的11个项目进行普查、梳理和深入挖掘。目前,流传了150多年的民间舞蹈 “牛斗虎”、民间文学《刘备在平原的传说》和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通德号加工技艺》已列入德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断规范演出、文化娱乐等市场,使其步入健康化、规范化、规模化轨道。如今音像制品、文艺演出、书画展、旅游观光等文化产品,纷纷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 “精神食粮”。
整合资源,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名片
“文化事业是具有活力的朝阳产业,打造特色旅游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我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平原县委书记董绍辉介绍说。
该县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体系,确定发展主题,突出产业重点,通过打造繁荣发展的商贸城、旅游度假的文化城、休闲娱乐的不夜城,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构筑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针对蜀汉昭烈帝刘备曾在平原做过县令这一历史,该县突出三国文化特色,把历史文化、生态与民俗相结合,确定了 “刘备坐平原,三国文化城”的定位和思路,做大做活旅游文章。相继投资建设了三国文化广场、和谐广场、相家河水库等景观,大力开发三国文化、生态文化、美食文化、民间文化等旅游资源。其中,三国文化广场再现了恢宏绚丽的汉魏文化特征,8处石刻生动描绘了刘备坐平原的历史典故,刘备、关羽、张飞分别以黄、红、黑三色雕塑的京剧脸谱再现了桃园三结义的动人故事。目前,该县标志性旅游景点——琵琶湾公园正在紧张施工中。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使旅游业更具深度,其他文化产业也在健康发展中。征宙机械、青啤平原公司等企业与表演团体进行文企联姻,推动了文化演艺业的快速发展;桃园结义酒、文昌阁水晶镇纸、龙门瓷雕等产品深受游客欢迎,娱乐休闲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民参与,营造群众文化浓郁氛围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全民的热情参与。根据农民“求知、求富、求乐”的需求,平原县创新机制,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目前,全县已拥有高标准文化大院400余处,农民文艺队伍554支,总人数过万人,每年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达5000余场次。恩城镇被评为全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王杲铺镇是全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王杲铺农民文化艺术节荣获全省群众文化知名品牌。
该县还将城市文化月、农村文化月等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与传统、重大节日相结合,充分发挥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高了全民文化素质,年开展演出70场次以上,受益群众超过20万人次。
文化发展了,群众得实惠。 “这些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该县文化局局长孙宝胜的一席话道出了平原百姓的心声。在平原,群众不仅充分享受到文化成果,获得文化服务,而且还有机会进行文化参与和创作,京剧剧团、农民业余京剧社、王杲铺农民艺术团、平原县诗联书画协会等群众性文化团体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本报记者唐晓颖 见习记者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相子瑞 蔡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