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处处高楼取代“住连房”
  我生在德州、长在德州,改革开放30年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德州的住房。
  笔者手头有一份资料记载:1964年,全省九个市的住宅平均每平方米月租金为0.13元,最低的为0.09元。我市就是房租最低的。就这样收租率也仅在七八成。当时的房租包括折旧、维修、管理三项费用,认真算下来恐怕一项费用也不够。这就造成了严重入不敷出,以致造成房屋严重失修失养。在这个困难时期,有关部门果断地将一处砖瓦厂划归给房管部门,才使得失修状况逐年得以缓解。仅三四年的功夫,灰土屋顶基本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红瓦房。当时的住房面积,恐怕现代人根本想像不到。据资料记载,1964年,全省10个市的居住面积平均每人在3平方米左右。我市最低面积为2.41平方米。当时的人们叫 “住连房”。按照当时的平房建造布局,不管东、西、南、北房,通常以建三间房屋为一栋。这三间房,中间叫 “外间屋”,常用作待客、做饭、洗刷,为公共用房。两端叫 “里间屋”,也就是现在的卧室。这样的三间房由两户人家住用。
  上述这种状况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夕,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每年拿出几十亿元向全国各个城市发放住房补贴。我市有幸每年也能得到三十、四十万元不等的补贴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住房困难的局面。以后的综合开发政策,使城市住房现状有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我市第一个大型住宅小区——北园小区的建设,使几千户居民住上了有水、有电、有卫、有厨,学校、市场、医院等配套齐全的楼房。此时的人们对改善住房看到了希望,对摆脱低矮、简陋、拥挤的住房有了信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房地产市场进一步被激活,加之德州撤地设市,更进一步推动了我市各个方面的加快发展。几年时间,市内的平房看不到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片片楼房,人们相继住上了方便舒适的楼房,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几十年前,我就盼望着德州像大城市一样有高楼大厦,可盼了多年也没看到。现在,到处都是楼房,而且二十几层甚至三十几层的楼房也出现了。我们的城市长高了。不仅是楼房高了,房子也大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楼房大多在户均五六十平方米,现在每户最小面积也有80平方米,大户型就更不必说了,有的一套房子就有几百平方米。
  □徐海泉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处处高楼取代“住连房”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