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第三次北极考察队启程
作者:新华社上海7月11日电


  据新华社上海7月11日电 伴随着一声悠远雄浑的长鸣,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考船 “雪龙”号驶离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搭载着122名科考队员奔赴北极,开展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根据考察计划, “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后,将经日本海进入白令海,并考察白令海、白令海峡、楚科奇海、楚科奇海台、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于9月25日返回上海,行程达1万多海里。
  我国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袁绍宏表示,作为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专项计划之一,此次北极科学考察将在以往考察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大气——海冰——海洋、物理海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研究,研究北极海洋和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我国及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从而开拓我国的北极科考活动空间。图为科考队员们登上“雪龙号”。

  新闻背景

  中国真正以官方形式与北极发生关系,是在1925年。那一年,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了《斯瓦尔巴德条约》,根据这一条约,签字国的公民均有权利自由出入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这将中国与北极从此联系在了一起。
  但此后的很多年里,中国始终没有利用该条约进行过任何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中国人真正对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1950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高时浏进入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次年到达当年的北磁极,成为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进入北极的中国人。1958年,新华社莫斯科分社记者李楠进入北极采访苏联的科学考察站,并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中国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出于科学考察的需要,中国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北极考察研究,进入北极的中国科研人员逐年增多。
  1990年,美国、苏联、丹麦、冰岛、挪威、加拿大、瑞典和芬兰八个环北极国家发起签署一项条约,决定成立非政府的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中国于1996年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6个成员国。
  1995年3月30日至5月11日,中国首次以民间集资方式对北极进行考察,25名科学家、记者等从加拿大进入北极地区并由冰面徒步抵达北极点,沿途进行了海洋、冰雪、大气、环境等多学科的考察。
  1999年7月至9月,中国政府组织了对北极地区的首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搭载着124名考察队员首航北极,历时71天,航行14180海里,对北极海洋、大气、生物、地质、渔业和生态环境等进行了综合考察。
  2003年7月,中国政府组织了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雪龙号”搭载109名考察队员远征北极,破冰挺进北纬80度,全程历时74天,航行12600海里,开展了海洋、大气、海冰和生化等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运用了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深化了对北极海洋、海冰与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2004年7月28日,中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落成并正式投入运行,从此结束了中国在北极没有科学考察站的历史。
  2007年,国际科学理事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启动第四次国际极地年项目。中国决定利用国际极地年的有利契机,开展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将中国的北极科学研究引向深入。(新华社上海7月11日电)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第三次北极考察队启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国际国内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