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改造后的德州经济开发区宋官屯新村全貌。
图2: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坡芦庄村居民欢庆新村落成。
图3:从低矮的旧平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老人脸上笑开了花。
6月29日,记者到德城区天衢街道办事处肖何庄村采访时,遇到了居民王秀华。谈到城中村改造带来的变化,她感慨良多: “过去我们住的是低矮的平房,走的是泥泞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今年,市里实施了城中村改造,根据政策,我家分到了两套宽敞明亮的三居室新房,听说到8月底就能搬进去了,我打心里感谢党和政府。”
大思路定位,3年内基本完成重点区域改造
2003年至今,我市中心城区共完成了8个村的改造试点工作,但仍有113个村 (居)、10个旧住宅区和一些棚户区未完成改造。这些地方低洼易涝,排水不畅,建筑布局凌乱,居住难、如厕难、出行难、取暖难等问题突出,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也和不断发展的城市形成了极大反差。
不破不立!市委、市政府意识到:只有大拆迁、大改造,真正把改造工程建到群众心坎上,让村民与市民共享城建成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促进德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为此,我市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基层、反复调研,顺利完成了调查摸底、政策制定、平台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今年4月30日,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城区城中村 (居)、旧住宅区和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出台了 《市政府关于加快城区城中村 (居)旧住宅区和棚户区改造的意见》,确定了城中村改造的任务目标、主要政策及保障措施,决定用3年的时间,对德城区、德州经济开发区、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内的60个村、10个旧住宅区和棚户区进行改造。
此次城中村 (居)、旧住宅区和棚户区改造的区域,东至减河、西至河北省界、南至南连接线、北至河北省界。改造的重点是:居住条件最困难、居住环境最恶劣、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地段,主干道两侧、城区标志性地段和城区出入口。具体时间安排为:2008年启动实施25个村(居)、7个旧住宅区的改造,其中德城区13个村 (居)、7个旧住宅区,德州经济开发区7个村 (居),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5个村 (居);2009年启动35个村 (居)、3个旧住宅区的改造,其中德城区24个村 (居)、2个旧住宅区,德州经济开发区6个村(居),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5个村(居)、1个旧住宅区。以上城中村(居)、旧住宅区和棚户区改造到2010年上半年完成。
思路一定,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攻坚战随即拉开了序幕,多年来迟缓的老城改造急剧提速!
好政策激励,改造顺应民意体现以人为本
为让群众更好地享受城中村改造的成果,市政府专门制定了优惠政策:将德城区、德州经济开发区、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 (以下简称“三区”)改造的土地收益全部返还;在税费征收上,对改造工程中的安置房、生活保障用房建设,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并及时办理项目建设审批手续,改造项目参照经济适用房的政策管理,安置房和保障用房建筑面积按规定免征印花税;城中村 (居)、旧住宅区和棚户区居民在重新购买安置房时,其实际购房款货币补偿部分按规定免征契税和印花税,原村 (居)民的拆迁安置房屋 (实物补偿方式),视为房屋产权调换,直接办理确权登记手续,可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行交易。
同时,在补偿上,根据最低住房保障制度,今年5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之间开工的项目,被拆迁人只有一套住房,且该房屋面积低于46平方米的,按照46平方米对被拆迁人进行货币补偿或者提供用于产权调换的安置房屋,最低保障面积内增加面积所需的费用,由拆迁人承担。
此外,我市还根据群众实际需求和不同区域,分别按照不同标准确定用地规模,一类为西外环以东、北连接线以南、减河以西、南外环以北范围,人均用地指标最高为80平方米,其中村民安置人均用地指标为35平方米,村民生活保障人均用地指标为10平方米。二类为上述区域以外范围,人均用地指标最高为100平方米,其中村民安置人均用地指标为35平方米,村民生活保障人均用地指标为12平方米。
在政府收益和群众利益的权衡上,市委、市政府毅然选择了后者,使城中村改造顺应民意,体现了以人为本。
大手笔推进,坚持行政推动突出市场运作
为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市打破传统做法,创新工作方式,专门成立了市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市城建重点项目投融资管理中心、市老城改造投融资管理中心和市运河开发建设投融资管理中心等4个建设平台,负责组织编制策划方案、筹措工程资金等工作。以 “三区”为责任单位和实施主体,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分工负责,扎实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
改造中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我市积极打好政策牌,加大招商力度,以市场化手段加快城中村改造:对城区位置好、工作难度小、实现利润大的村庄进行改造,通过市场融资等手段进行土地整理熟化;对房屋密集、人员密集,拆迁难度大,土地附加值低,市场化运作有困难的棚户区或村居,采取项目搭配等方法加以推进。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改造、综合开发、成片改造,降低拆迁成本,提升开发价值,积极吸引有实力的开发企业、金融机构参与。
城中村改造不仅仅是拆旧建新的工作,更是一个城市文明化进程的体现。在改造中,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严格遵守安置房建设标准,建筑材料、装饰装修、小区配套设施等由市建委统一制定、把关、监督。同时加强改造村、居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工作,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最大限度地惠及于民,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换来的是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实施城中村改造,为的是让老百姓能住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俺们全力支持啊!”德城区辛庄村78岁的村民孟庆增,指着规划图纸,高兴地对记者说, “你看,这里是楼房,这里是街心花园,还有健身场所,俺盼着早点建成呢!”
目前,城中村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德城区肖何庄村、辛庄村改造已开工建设,8月份肖何庄村的100户村民即可搬入新居;经济开发区赵辛村、堤口村进入建设阶段,共计10.1万平方米;运河经济开发区的小庄村已完成拆迁139户,正在建设当中……
“到2010年上半年,我市城区将实现 ‘四变’,即变落后村居为城市新区、变散乱无序为社区管理、变以地求生为靠城发展、变传统农民为文明市民。未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现代化城市新社区将呈现在眼前。”有关部门负责人信心满怀地说。
□本报记者 唐晓颖 本报通讯员 王向华 杨洪磊 孔凡选